金堂趙鎮龍燈會
金堂縣城趙鎮是解放前四川四大鎮之一。該鎮是三江匯合通川東的水路碼頭,常年都有一兩百條船停靠在中碼頭和北河邊,商賈云集,其中藥材和糖酒幫更是不乏資金雄厚之輩。有了錢總得花,燒龍燈就是一個拿錢買歡樂的好方法。 為了“燒”龍燈,許多商家都請了專門的花炮匠人在家里自制“火花”,用斑竹鋸成節裝上火藥、鐵粉,安上引線,做得好的滿天飛花,聲音大得嚇人,做得不好的竹筒爆炸會傷人。火花本是不致傷人的,但是有些心眼不好的放火花的人把火花對著舞龍者后背不到一尺的地方燃放,這樣火就直接對著背燒了。“滴滴精”是用火藥、曲酒、硫磺做的,燃起來很亮,一點一點往下滴,滴在肉上就是一個泡。
最兇的是“豬衣包”,是用硫磺和曲酒裹在油膩的刷把、洗碗帕上做的,有狠心的還裹上臘肉皮,燃起來綠瑩瑩的一?一?往下滴,落在人身上就像現在的瀝青一樣甩也甩不脫,只有用青葫豆苗打,即使打脫,那一塊肉也燙爛了。遇見這種情況,龍燈不能跑,最好停止舞龍原地轉圈,把手縮在草帽下握著燈把,任火花往草帽上落。草帽也是要燃的,為應付“豬衣包”,燈會都備有專人拿著青葫豆苗,一見落在草帽或身上就用青苗打。還要預備松香粉,一遇“豬衣包”就往上撒“粉火”,一燃明火它就失去了威力。燒龍燈的主兒買火炮一般都買“石橋”的麻扎頭,這種火炮中夾地老鼠,引線長短是研究過的,剛落在舞龍者耳邊才爆。
最輕松的是“鐵水花”,在街邊架上補鍋的爐子化一鍋鐵水,龍燈來了一人用小鐵瓢舀一點鐵水往上一拋,另一人用木板一打就會滿天飛花。這種“花”對舞龍的人當然無所謂,但圍觀的人因無避火準備就要遭一點殃,因為它打出的面積廣,輻射度大,圍觀的人難免不碰上幾星火花。 舞龍的人多是青壯年,他們頭戴草帽,有的包上帕子把兩耳掩住以防麻扎頭傷耳,雖是寒冬仍然上身赤膊,下穿短褲,腳穿草鞋,以便舞龍和接受火花的洗禮。龍燈多為七節,用竹篾編成,中空,內安鐵夾可以點火。龍燈里的火并不是蠟燭,而是用草紙捻,用菜油和松香炸過,由專人點燃、更換。龍頭與龍身用粗麻布連著,糊上白紙,龍身畫上魚鱗。龍尾有的與龍身連著,有的可分開單獨行動。還有一個舞“寶”的,在龍燈前面引導龍燈舞動。有兩個廟子的龍與眾不同,一是“玉皇觀”的黃龍,全身黃色;二是“二王廟”的孽龍,全身赤色,它們都是九節。游行時黃龍第一孽龍第二。
還有一條由乞丐組成的“金龍”(用谷草扎成),是只能走在最后的。 龍燈中間也有一二支牛燈隊伍。牛燈由三人組成,二人扮牛,一人扮放牛娃。舞牛燈看來簡單其實并不容易,他們一般都要具備獅舞的功夫,表演一些精彩的動作。在鄉下有的主家要出一些怪主意來為難他們,如重上幾張方桌把禮金放在上面,或用竹竿把禮金夾在上面以考考舞牛燈者的本領。 從十三日開始,每天午后街上就人山人海,前來看燒龍燈。天剛黑,從“玉皇觀”(現在的縣政府)里傳出三聲鐵炮聲,集中于此的龍燈游行就開始了。由黃龍開道,每一隊龍燈都有一對方燈籠作前導,寫明××龍燈會,隨后是一套鬧年鑼鼓,龍燈隨著鼓點舞動。各燈會也由發“龍燈帖子”的提著紗燈挨家挨戶地收禮金。黃龍和孽龍都不是認真燒的對象,只是象征性地放兩掛火炮。其他龍燈就不同了。每到一處商家,火炮、“滴滴精”、“豬衣包”在天上放,地上除了火花還有隨著火炮下落的“地老鼠”在腳下竄。這家放完那家又接著放,一時鑼鼓聲、鞭炮聲響成一片,天上地下火花飛舞,讓人眼花繚亂,確有火樹銀花不夜天之感。
一隊龍燈每戶商家至少得應付兩掛火炮,兩筒火花,相好一點的就更多一些,最相好的要“參神”掛紅那就更多了,時間也花得更長一些。前隊不走后面是不能超前的,所以十五日晚往往要鬧一個通宵。其中燒得最多花費最大的還是要數下正街藥材幫和河壩街的糖酒幫,一般商 家花費在千元以上,大商家可能就近萬了。由此可見當時的商家是很舍得花錢的。 十五日一過就收龍,但有的燈會還有一場余興,就是一些中老年無子的有錢人家,與燈會協商將龍“寶”送給他家以期得子。十六日,主家備好酒席,舞龍“參神”掛紅,然后將“寶”送入寢室掛在床前。龍燈會也就完全結束了。 趙鎮附近的各鄉、保和廟宇、哥老會的碼頭都辦有龍燈。從正月初九開始出龍,首先在鄉下給農戶拜年。先發“龍燈帖子”。帖子是木板雕刻手工印在紅紙上的,內容為“即日龍燈慶賀,××龍燈會拜”。接得帖子的農家得準備一些火炮,最少也得準備一個“四季發財”的禮封。
若拜年的對象是有“資格”的人,還得在裝有“龍燈帖子”的紅紙封套上寫上××大爺或鄉、保長的抬頭。接到這種帖子的主家就得準備豐厚的禮封和火炮,有的還要準備酒席種待,且必得有“參神”掛紅的儀式。 到十三日陸續有龍燈上街,十五日就幾乎全部上街了。早飯一過,龍燈會的人提著一盞圓形紗燈,上寫××龍燈會,上門送“龍燈帖子”,情況與農村一樣視主人與燈會的交情發不同的帖子。一般商家都能收到一百多張帖子,而一般居民戶是不接帖子的。收到帖子后主家就要分門別類用送來的帖子封上禮金,到時對號發封。 當時的龍燈是要硬燒的,不像現在的彩龍光舞不燒。燒得最兇的是舞龍頭和龍尾的;舞“寶”的也是燒的對象,但他是單獨行動,便于躲避。我的一位舅父年年都舞龍頭,他熟人多,都要燒他。每年燈會下來他的背部都會被燒得半個多月不能穿衣服,但他仍樂此不疲,每年照耍不誤。
關鍵字: 三江 四川 水路碼頭 趙鎮 金堂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