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涼山火把節
彝族,中國四川西部一個崇拜火的民族。人口150多萬,居住在6萬余平方公里的大小涼山。彝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這片有悠久歷史、古老文化、神奇傳說的土地上,到今天還保留著最古樸、最濃烈、最獨特的文化傳統。火的民族、火的子孫,祖祖輩輩崇火、尚火、戀火的彝族先民認為火是生命的起點,火也是生命的終結。
火把節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重大祭祀性節日。但最初不過是彝族先民用打火把來驅蟲辟邪、企盼豐收的民間習俗。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進程中,這種習俗逐步演變成今天的民間文化體育節日。火把節歷史久遠,自漢唐起,已沿襲了一千多年。有關火把節的起源,記載和傳說甚多,內容豐富,各具特色。
其中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在遠古的時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比賽摔跤。思惹阿比戰敗后上天撥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眾多害蟲糟蹋莊稼,糧食顆粒無收,民不聊生。于是,英雄俄體拉巴率領人們點燃火把驅蟲除害,最終戰勝了天神。另一種傳說:天神恩梯古茲派嘍羅到人間收取苛捐雜稅被殺后,為報復放出害蟲禍害人間。俄體拉巴相邀大家用火把焚燒害蟲以保平安,雖說法不一,但各地過火把節的時間是相同的,為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為了歡度人戰勝神這一偉大的勝利,人們相聚一個叫“日都迪散”的高原平壩(如今稱火把場),狂歡三天三夜。饞嘴的阿衣(彝族小孩)等著吃過節的砣砣肉,愛美的阿米米(彝族姑娘)盼望過歡樂的火把節,每當節日來臨,彝家山寨便忙碌起來,姑娘趕縫新衣彩裙,小伙子馴馬、摔跤躍躍欲試,阿衣抱著雄雞山野覓食;好斗的公牛不勞而獲還享受他普(彝族老人)的特殊特遇。
按彝族的傳統習俗,火把節要過三天,第一天清晨,男人聚集河邊殺豬、宰牛、打羊分肉;婦女在家忙著煮蕎饃、磨糌粑面,準備以后兩天的熟食,這一天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每家要殺一只雞,察看雞舌、雞膽、雞股以占卜來年的吉兇,并燒雞祭祖,祈盼闔家平安、牲畜興旺。第二天,四鄉八部的人們穿帶節日的盛裝從方圓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寨潮水般涌向青山環抱的火把場。這天的活動可謂精彩紛呈,傳統項目有斗牛、賽馬、斗羊、摔跤、斗雞、爬桿、搶羊、射擊、賽歌、選美、賽衣、老鷹捉小雞、跳“集樂荷”舞、耍火把、打情火等。
火把節的原旨是驅蟲滅害,保佑莊稼獲得豐收,祝愿牛羊四季興旺。隨著社會的演進,火把節煥發著耀眼的青春走向文明的新時代,如今,古老的火把節已變成了彝人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變成了集彝族民風民俗的大成者。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個大力士叫詩惹阿比,人間有一個英雄叫伙體拉巴,兩個都有超群的智慧和力量。一天,詩惹阿比來到人間要和伙體拉巴比摔跤。可是,伙體拉巴上山砍柴不在家。伙體拉巴的母親按照兒子臨走時的吩咐,端出伙體拉巴平時吃的一盤鐵餅款待詩惹阿比。平時目中無人的詩惹阿比一看,大吃一驚,便不敢久留,只好匆匆離去。這時,伙體拉巴背起山一樣高的大堆柴回來了。伙體拉巴追了上去,在山上比摔跤。結果不小心把清高自傲的詩惹阿比摔死了。
掌管天神的恩梯古子大王知道了大為震怒,放了漫天的蝗蟲,到人間吃莊稼。鋪天蓋地的蝗蟲大如野狼,拼命地吞噬莊稼。眼看著一片片的即將要豐收的莊稼被肆意糟蹋,危在旦夕。就在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伙體拉巴率領成千上萬的彝族人,到山上砍來松枝、蒿枝桿扎成火把,然后動員男女老幼舉起燃燒的火把,到田間地頭燒蝗蟲。熊熊燃燒的火把燒了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忙了三天三夜,終于燒滅了蝗蟲,保住了莊稼。從此以后,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農歷二十四這天定為火把節。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在涼山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涼山彝人非常看重火把節。因為,火把節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團結的凝聚力,它永遠激勵著人們攜手并肩,抗御來自各個方面的災害,護衛一方安康。
彝族世代山居,寨落分散,平素社交較少,對火把節的聚會特別鐘愛。每個寨落的節慶,都會引來四山八寨的美女和角力摔跤的好手。人們盛裝打扮,扶老攜幼,結隊赴會。山間野地,彩裙飄灑如云,金傘流動如花,將夏日綠水青山點染。
每個寨落的火把節聚會,都是一次彝鄉山寨的奧林匹克,都會舉行斗牛、賽馬、斗羊、斗雞、摔跤、選美、爬桿等競賽,雄性奪魁爭霸,激昂激烈激越激動;在平緩舒坦的草地,金傘流動,彩裙輕搖,圍成圓圓的彝家女兒“朵洛荷”,參加年度美女評選,匯集成柔情密意的女兒河。還有相愛的情侶會用手中的黃傘遮住天光,筑個小小愛巢,自自在在談情說愛,偏要把火把節的萬人狂歡,演化成一對對情人的蜜月,愛侶的圣典。
入夜,情侶們也會斷然割舍情愛,點燃長長的蒿枝桿火把,吆喝著相傳相承的民謠,融入火把節之夜的狂歡,圍著熊熊的篝火,歌之舞之,還要相邀敬酒,互致祝福“子莫革尼”,吉祥如意。
關鍵字: 四川 民風民俗 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