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絨藏寨
嘉絨藏區的居室,絕大多數是石屋,即用片石壘砌成的民居,也有的是用土夯筑成墻體框架,上架橫木、樹枝、雜草、再上加蓋土作平屋的。個別地方也有串木為架的木板房,房內也用木板隔間,房頂橫梁有半邊風或人字形兩邊風開式,類似內地小青瓦房建筑,架上蓋杉木開出的杉板,亦稱瓦板,長約1-1.5米,寬有5至8寸,蓋好杉板后用石板壓縫,達到固定斜平排水作用,這種屋多達三層。這種串木結構的房屋舒適、通風、不潮濕、寬敞明亮,也是防震的理想建筑,多數房前有小院,以土墻為欄,這種屋多建于近鄰地震常發區的一小部分地區。
近鄰墨爾多山下的居室多是第一種,即稱碉樓寨房。其實碉樓和寨房原本是有區別的。嘉絨民居建筑皆為石塊砌墻木質梁架的石木結構建筑,俗稱碉房。碉房的歷史建筑是很悠久的,從考古發掘追溯至戰國西漢時期,石棺葬民族已居住石砌的碉房。《后漢書》亦載"眾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不過,古時的碉房結構與現代碉房結構差別較大。較早的碉樓房建筑一般是依山就勢,墻基北高南低,平面呈長方形或方形不等。墻以石塊加木枋和泥漿調縫,采用內直外收的方法修砌,墻底厚,頂部相應收厚三分之-左右。各層建筑自第二層以上層層內收成臺,使整個建筑成階梯拾級而上,故至頂層僅是底層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底層為畜圈、二層為客廳和廚房,三層住人,更高者為經堂、庫房,經堂前為曬臺,以上皆為各類庫房,房頂為平頂。每層頂以粗樹桿縱鋪作梁,梁兩端砌于石墻體內,梁上密鋪樹棍,當地稱"桷子",再上鋪樹枝,當地稱"扎子"。然后填泥夯緊,最上面鋪木板作為上層的地面,房頂則以夯土石作為屋面,這種作法至現代也保持這種傳統作法。二層以上每層皆開有大、小窗若干,其中小窗孔,在作戰時又可作射擊之用,類似城堡上的槍、炮孔,內大外小。
以上多為明代建造的居室代表。嘉絨地區保留較多而且至今也為主要民居的石屋,都是清代以來的建筑和建筑格式為主體,也是俗稱碉房或寨房。皆為石木拌泥漿砌就的。房屋按形狀可分為碉形、碉與房連建形成、平頂房、人字形頂房、懸山式頂形等類型。
碉形房系將房屋整體建成一座平面呈長方形、立面以四角碉的平面平頂式房屋。石塊拌泥砌墻,墻底部厚、頂部收縮成一般為底墻的50%厚度,具體按所建房的樓層高度決定。內部分為三、五、七層不等。-般是底層作畜圈,中部為食、宿用房,上部為經堂和庫房。從二層以上的墻體上開很多大、小不等的觀察射擊窗孔,都是用石砌成的,多是外留一縫口,而內成扇形,這樣的縫孔,對內透光多明亮,對外不易發現,便于戰時或遇不測,好觀察射擊。庫房外附建木質曬架從墻內挑出。人自第二層以獨木梯上下各層,遇有警時將木梯收入房中,碉房便成為一座防御性堡壘。這類集民居與防御性一體的"碉房",現已保留為數不多了。
碉與房連建形成碉房,是以普通平頂式碉房后部再建一四角碉,碉頂略高于房頂。形咸碉與房相連通,平時居于房中,貴重物品和食用物資藏存人碉中,遇警時,人進入碉中,可據碉防守。這種類型的房建多系頭人、寨首和富有人家建造,至解放時保留甚多。
<span lang=en-us style="f
關鍵字: 嘉絨藏寨 平頂房 結構建筑 長方形 防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