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峨眉山
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金像,通高48米,重達600多噸。
普賢為梵語,中文為遍吉,普賢是梵語“漫多跋陀羅“的音譯,《華嚴大疏》云:”體性周遍日普。隨緣成德日賢;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賢;又德周法界曰普,調柔善順曰賢。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文殊菩薩的智德、證德相對,也就是代表德與行。德,據說普賢菩薩有延命之德;行,即普賢菩薩發的十大行愿,故菩薩的尊嚴號是“大行普賢”。普賢之學得于行,行之謹慎靜重莫若象,所以菩薩喜歡象。白象是菩薩愿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征。因此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手執如意。
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的無漏六種通,牙有利用神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污,故稱為白,以“六牙”象征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痛、宿命通、漏盡通。而《普賢觀經》則說:“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進如意、慧如意),《宗輪論》說:“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或乘白象,或自化白象,座下柔順而有力的“六牙白象”象征其德。
文殊、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普賢主持定德門,文殊主持智慧門,表示如來教化,行解并進,定慧雙修。普賢與文殊,象征成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是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解。
十方普賢金像由10對大象相對拱衛,既體現普賢精行實踐的精神和特色,又蘊含指引眾生朝拜禮佛的方向和途徑
十方普賢菩薩端坐在大象和蓮花座臺上,10個頭像分為3層,神態各異。銅像外部鎦金,設計完美,工藝流暢,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審美價值,是海峽兩岸藝術家智慧的結晶。
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彌陀佛的48個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意喻普賢無邊的行愿能圓滿十方三世諸佛和蕓蕓眾生。普賢的十個頭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代表了世人的十種心態。
十方普賢造型是根據《華嚴經.普賢行愿品》中“十大愿”而來的。
普賢菩薩十大愿:一者禮敬諸佛——以清凈無垢的身體向一切諸佛敬禮。
二者稱贊如來——對一切如來,稱頌公德予以贊。
三者廣修供養——對一切如來都以誠心的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把過去堆積下來的諸罪障(惡業),在諸佛或菩薩面前說明白,悔,即以后不再犯。
五者隨喜功德——對他人的一切善事、光榮、公德等,當生隨喜稱贊心。
六者請轉*——虔誠懇求一切諸佛轉*,也就是給以教示。
七者請佛住世——對于一切佛或菩薩以及優秀的修道者,希望能永久留世,祈求不要入滅。
八者常隨佛學——一切言行都隨諸佛學習。
九者恒順眾生——對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尊敬而親近。
十者普皆回向——把自己修證的功德轉向一切眾生,愿求其安樂成道。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說:普賢菩薩早已成就佛道,為了輔助釋迦牟尼佛宏法利生,以悲愿之力,在這個世界示現菩薩身教化眾生。于十方法界根據眾生的不同類別,不同根機顯現各種利樂眾生的身相,廣說離若得樂的無量方法。普賢菩薩這種大慈大悲,滿一切眾生之愿,令一切眾生吉祥的精神,如月印千江,一勺一滴無不見月,似春來大地,一草一葉莫不逢春,所以十方法界都可以說是普賢教化的道場。為什么說峨眉山是普賢應化的道場?因為菩薩的應化有普有專,普則大眾都能親見,專則唯已自心明了。列如佛光晝現,大眾都能親見,圓光攝身,縱然齊肩并立有許多人,但人人各見已身,不見他身。圣燈夜來,給大地帶來光明,給迷茫者以指示和希望。千百年來,晝有佛光夜有圣燈普照寰宇,光澤有情,所以峨眉山又稱大光明山,《楞嚴經》和《華嚴經》都把峨眉山稱大光明山。而此大光明,正是普賢無邊威德行愿的體現。這就是普賢應化峨眉山之理。
應化峨眉山之事,則主要體現在慧持大師(337—412)于東晉窿安三年(399年)在峨眉山修建的第一座寺廟普賢寺(即萬年寺前身),供奉普賢,后來山上相續所建的寺廟都供普賢而形成了峨眉山是普賢道場的事實。今峨眉山萬年寺內尚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銅鑄像一尊,高7.3米,重62噸。由此二事,以理導事,以事顯理,而成就了理事相應的普賢應化道場。
峨眉山佛教屬大乘佛教,僧徒多是臨濟宗、曹洞宗門人。
在萬年寺的無梁磚殿里供奉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賢騎象銅像,重達62噸,高7.85米,宋朝時鑄造,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關鍵字: 十方普賢金像 峨眉山 金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