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道探古尋幽之旅
沿成都—綿陽高速公路,轉眼來到綿陽富樂山下。綿陽古稱涪城,“三國”初期益州牧劉璋力排眾議,在富樂山上與劉備相會,邀劉備入川,演出了一場“引狼入室”的二劉“涪城會”,劉備的霸業自此開始。
富樂山下彎彎曲曲的芙蓉溪畔,一雙漢闕兀立。回想十余年前曾多次途經此地,該漢闕孤伶伶地聳立與田間,聽任著風吹雨蝕。而今漢闕后面修建起了宏偉的綿陽博物館,古闕至此不再孤獨。
漢闕,一般為墓闕(類似墓碑)或祭祀、紀念(類似牌坊)之用,漢時居多,綿陽境內分布極廣。由數塊完整的巨石堆砌而成,其間無絲毫粘結物,其石料堆砌配合之精密細致令人稱奇,歷經千年風雨侵蝕、雷擊地震而不倒,實乃建筑奇跡。此闕上人物、動物造型精美,依稀可見“漢平陽府君闕”字跡,究竟墓闕乎?碑闕乎?無從所知。漢平陽府君何許人也未見史料記載,但該君名字留傳至今,若府君地下有知亦應足矣。
離開綿陽沿古蜀道(即川陜公路)前行十余里,繞過一山有一浩淼之水域,稱為“仙海風景區”,水面遼闊,島嶼眾多,鷥鷺成群,常年棲息的鷺鳥糞便竟將一些樹叢染成了白色。
沿蜀道前行,進入梓潼境內,途經一小鎮名石牛鎮,又稱古石牛堡。這里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相傳古時候秦國覬覦古蜀國的富庶,但苦于由秦入蜀的高山阻隔,無路可通,遂使人贈送一頭能屙金子的牛及五個美婦給蜀王,蜀王派出五個力士迎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行至七曲山,忽遇巨蛇銜女鉆入山洞,力士抓蛇尾拉之,山崩地裂,蜀道至此開通。五婦人化作五個山峰,即為七曲山五婦嶺;七曲山大廟中有一大殿,神像后有一山洞,相傳可直達陜西。那頭能屙金的牛受驚狂奔20余里,倒臥路旁再也不動,化作石牛,石牛鎮(距梓潼13公里)由此得名。李白《蜀道難》中有句曰“地摧山崩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即指此事。
古石牛靜臥在路旁,記得唐人有詩誦曰:
苔蘚為毛隨雨濕,
藤蘿穿鼻任風牽。
從來不食溪邊草,
自是難耕壟上田。
牛前熏黑的焦土及牛頭頸上的雞血痕跡,都昭示著其香火至今長盛不衰,淳樸的鄉民祈盼著屙金之牛的神靈能保佑著鄉民的生活富足。
古石牛旁又塑起了新石牛
來到梓潼江邊一蒼翠的青山上,此山名“長卿山”,因當年司馬相如(字長卿)曾在此山結廬苦讀三年而得名。相如遺址為一凹進山崖的石窟,上有班駁的“長卿石室”四字依稀可辨,為一家農戶據為后院。從前曾多次前去尋訪,這山、這古跡周圍,曾留下過自己無數周日踏青的腳印,此次因時間緊迫竟未能尋到。
長卿山石刻
石室附近崖壁上有數尊始于唐代的精美石刻,細雨中來到西崖古寺,古寺深藏于茂密樹叢之中,繚繞之香煙若陰若現。
應夢仙臺
七曲山,為梓潼境內著名風景名勝,因山下梓潼江于此蜿蜒成七個彎曲而得名,山上名勝眾多。古蜀道穿越七曲山后,蜀中險阻基本殆盡,沿途趨近平緩,是蜀地的重要屏障,“三國”中張飛計敗張郃的“瓦口關”即在此山下。
來到七曲山,山上一亭中,內有石榻一座,名“應夢仙臺”,相傳當年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奔逃到此,于石榻上小憩,夢見文昌帝君前來告知,安史之亂不日即將平息,后來果然應驗。而今人們只要臥于榻上,可夢見逝去的先人。
翠云廊
七曲山是古劍門蜀道“翠云廊”的起點,三百里翠云廊由此蜿蜒向劍門關,再向東至閬中古城,傳為當年張飛奉命鎮守閬中時,命軍士沿途栽種柏樹,故又稱張飛柏。山上古柏森森,炎夏時節每每途經此地,會頓覺涼爽怡然,“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果不其然。
規模宏大七曲廟
七曲山最負盛名的除了翠云廊外,就是七曲山大廟了,這里有關帝廟與文昌帝廟,梓潼是傳說中的文昌帝君的家鄉,這里供奉的除了文昌帝外,還有其家人與三親六戚,廟宇建筑宏大,香火極為鼎盛。川陜公路穿行于廟前,是古蜀道的咽喉所在。
在這廟宇建筑群中,另有一令人意想不到之處,明末在四川屠殺川民十之八九,以至于清政府不得不“移湖廣,填四川”,被川人唾罵數百年的殺人魔王張獻忠,竟也在令人景仰的文昌帝君殿后偏居一隅,有著聊以安身享受人間煙火的一席之地,或許這是張獻忠在四川乃至全國唯一的住所了。這究竟為何呢?原來文昌帝君相傳生于梓潼,俗名張亞子,當年張獻忠率軍途經大廟時,指著文昌帝像說:“你姓張,老子俺也姓張,五百年前是一家子,這里也就是俺的家廟了。”
這樣,文昌帝把“住房”讓給了張獻忠一部分,換來了梓潼鄉民免遭殺戮,鄉民感其不殺之恩,供奉文昌帝時順便把那殘余香火于張獻忠面前供奉,這被四川萬人唾罵的殺人魔王也就有了這唯一的容身之地了。
鈴響上亭鋪
離大廟沿蜀道北上約五里,有一不顯眼的小村名上亭鋪,又名鋃鐺驛,小村旁的蜀道邊,在一茂密的灌木叢中有一塊平緩的草地,當年唐明皇為避安史之亂,縊死楊貴妃后逃奔至此,疲憊至極,精神恍惚,昏昏睡去,夢中聞聽馬踏鸞鈴,有信使飛報安史之亂已平息。至今這里尚留有“唐明皇幸蜀聞鈴處”碑記一尊。
古柏森森劍門路
由高處下望,劍門古柏的濃蔭遮蔽著古道,恰是翠云長廊蜿蜒向前。
劍門古道
古柏濃蔭
關于古柏的來源,不需我再介紹了,曾見到一首古詩曰:
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
兩旁古柏植何人,
三百長城十萬數。
翠云廊,蒼煙護,
苔花陰雨濕衣裳,
回柯垂葉涼風度,
無石不可眠,
處處堪留句,
龍蛇蜿蜒山纏互。
傳是昔年李白夫,
關鍵字: 七曲山 安史之亂 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