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記之三(都江堰)
10月2號早上5:00,早早的起了床,半小時后我和國華與揚眉在旅館大堂匯合后,出門直奔市區西部的茶店子車站。街道上冷冷清清,出租車一路狂飆,二十分鐘后就到達了車站,天色已經微微發亮了。
車站里人群涌動,大多和我們一樣是背包族,都帶著朦朧的睡眼,卻還掩飾不住一絲興奮。今天我們去游覽的景點是聞名世界的都江堰,在歷史課本和電視里早已耳熟能詳,對于這個有2200年歷史的水利工程的景仰也猶如滔滔岷江之水,一發而不可收拾,自然是要仔細體驗一番。車出成都,上成灌高速,一個小時后,到達了都江堰市。
簡單的吃了早餐,我們找了一家當地旅行社,隨散客團一起向都江堰景區駛去。面包車穿過市區,不久就到達市區西部的都江堰景區大門口,圓形拱門紅磚白墻的大門讓我想起了洛陽白馬寺的廟門。進門后,迎面是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樹,樹干筆直,樹冠如蓋,樹下有一巨大的臥石,上書:世界遺產.都江堰。周圍植物眾多,樹繁林茂,一片郁郁蔥蔥。從景區大門開始,有一條花崗巖鋪就的直道引領游人走向都江堰。一隊武警戰士正在出勤,成二人一排列隊向景區內走去,于是我們也隨著部隊一道開拔。
走了不遠,一個圓形的噴泉臺出現了,周圍用裝滿石頭的竹筐圍成一圈,這些是古代人修筑都江堰時所使用的工具。還有用原木搭建的立體三角架,中間也是放置石頭,用來堵水截流之用。噴泉中央有四根鐵柱,長2.15米,這是都江堰清淤時的地標。當淤泥需要清理時,以露出鐵柱為準,過多過少皆不能達到清淤的目的,為什么要2.15米呢?在為古人的巧思感嘆同時也有疑問。可惜導游也不清楚。接下來是一條長約50米,寬5米左右的引道。兩旁佇立著12尊人物雕像,其中有諸葛亮,都是歷朝歷代維護都江堰工程中的杰出人物代表。雕像下面各有一條水槽,道路兩邊的石制獅子頭張開大嘴,吐出一股股清泉,會聚成兩道清流,潺潺地從游人身旁流過,讓人頓生清涼之感。
引道的盡頭是伏龍觀,站在觀前的廣場上仰視,伏龍觀被兩旁高大的古樹簇擁而立,紅地毯從廣場一直鋪到觀門口,飛檐斗拱氣勢如虹。在伏龍觀的偏殿中,有一個都江堰全景模型,導游小姐向我們簡單的介紹了其全貌: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穿過偏殿,上了幾個臺階出門,都江堰正在慢慢地向我們敞開她神秘的面紗。走過一座索橋,首先可以看到離堆和寶瓶口(注1),這是分流后的岷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灌溉農田的唯一途徑。不遠處就是飛沙堰(注2),可惜現在的飛沙堰已被現代化的閘門替代,只能在大概的輪廓中依稀感受到它昔日的神韻。隨著導游的一路講解,都江堰在我頭腦里逐漸的清晰起來。都江堰是橫亙于岷江之中的小島,在自然條件和施工條件都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李冰父子窮其畢生精力,博采眾長,帶領百姓開山劈石,歷經數十載,終于建成了這座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水利工程。自此岷江被化害為利,造福于成都平原的百姓,成就了天府之國的美譽。當真是恩澤千秋,萌惠萬代的福祉。自建成起2200多年,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怎么能不叫人嘆為觀止?走在都江堰上,身邊是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道路旁的垂柳隨著微風婆娑起舞,天空中籠罩著一層薄霧,依稀朦朧,連空氣仿佛也清新許多,真是:“莫道游人皆自醉,兩岸青山伴我行”。呵,大概我已經被都江堰征服了吧。
在和同伴的嬉笑之間,不覺已經到了都江堰的首部--魚嘴(注3),魚嘴的作用是分流岷江,岷江在此段分為內外二江,沒有魚嘴,都江堰也就不成為都江堰。站在魚嘴上,倚著欄桿,任憑江風吹過,寬闊的江面在腳下被分開,各自奔向不同的目的地,人似乎也豪氣頓生,好一個都江堰!
在魚嘴旁邊便是安瀾索橋,又名"夫妻橋",位于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橋上有武警戰士和管理處人員值班,以免發生意外,安保措施做得還是有模有樣。站在橋上,腳下便是岷江,雖然是枯水期,但懸空了十幾米,聽著嘩嘩的流水聲,仍舊是心有余悸。更有好事者,在橋上故意搖晃,更添危險。過了橋就到了內山,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就在內山的半山腰處。在寺前的墻壁上刻有都江堰治水的要領:深淘灘低作堰。走了這樣久,要想休息就得進廟中了,可是人很多,臺階陡峭,再急也得慢慢來。那就仔細的欣賞咯。
二王廟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占地約5萬余平方米,主建筑約1萬平方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筑,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筑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上下重疊交錯。宏偉秀麗,環境幽美。在李冰父子座像殿前的門楣上方有一塊匾,上書“上善若水”四個大字,導游賣個關子問我們幾個這是什么意思,可惜沒人能說全。原來“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老子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這倒與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是吻合的。
景區的風景是不錯的,只是游人太多,再幽靜的庭院也會充斥著嘈雜,我們便決定不再到山頂看都江堰全貌了,在我們事先的計劃中,還有一站是青城山。當地人說:拜水都江堰,聞道青城山。在我們領略了都江堰的神奇之后,青城山又會以怎樣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眼中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的下一站是--青城山
離堆和寶瓶口(注1):寶瓶口: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飛沙堰(注2):飛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魚嘴(注3):魚嘴分水堤:“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關鍵字: 天府之國 成都平原 都江堰 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