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盤里一青螺
南國總有雨,一行雨燕銜了二月的春風,剪著枝頭的鵝黃淺淺而來。這些古詩詞里不住跳動著的精靈,有如清波里流動的情韻,就這樣楚楚地生動你冬愁后的眸子,活躍你疲憊的神經,于是一種脫離蟄伏之累的快慰與歡娛油然而生。
我的家鄉雙溪,耐讀不僅是因為他古老,感謝上蒼造物弄人,兩條小河自北瀉來,流著淌著,嬉著舞著,像兩位脫俗的少女,輕盈地越過小鎮,小鎮水環綠繞,充滿了生機和靈氣。
沿溪上溯,便到了慈利縣境內。五雷山便是雙溪的發源地,西距武陵源風景區,約一百多公里。武陵源聲名鶴起之前,湘西北當推五雷山了,武雷山的出名與道教有關。據《武雷山志》記載:初唐時李耳后裔的名將李靖,隱退后即在此始建道觀。至明朝萬歷年間,已建成36宮,72殿,香火鼎盛,素有“南武當”之稱。元末明初的著名道人張三豐,也曾落腳五雷山。
從慈利縣城出東街不遠,向左拐進一條山路,山峪盡頭便是五雷山。從陽面上看上去,那山并不是特別引人注目,既無茂密山林,也無奇峰聳峙,只不過山勢陡峻,給盤上而上的旅游者幾分驚險,幾分刺激而已。
可是到山埡,轉過山背,那氣勢就大不一樣了。有些景點頗似武陵源和黃山,或如從武陵源鷹窩寨南望寶風山,或如黃山排云亭俯瞰西海,怪石嵯峨,幻象紛呈。在這里你可領略到武陵源的余韻。
過了二天門,進入雷岳錦屏景區,山路蜿蜒起伏一山脊上,矯若游龍,“龍頭”一直翹向金頂。“龍背”弓起處,多有紅磚黃瓦的道觀建筑。仰頭望去,彤光耀空。
登上金頂回望,還可見幾道山梁莽莽蒼蒼環舞外圍,龍騰蛟舞,氣象非凡。當地人把這叫“五龍朝圣”。看那山勢,確像五條卷龍拱衛金頂。看這境地,你不得不佩服那些道觀創建人的心機和眼力。把道觀建在這兒,單憑這越凡之勢,便會叫信徒們誠惶誠恐,心生敬畏。即使你不信教,也會從這山勢和藏露其間的奇峰怪石中,領略到一種或是大氣磅礴或是靈氣氤氳的大自然韻味。
武雷山的神奇傳說豐富多彩,許多給人以啟迪。真武祖師在武雷山苦修十世,未成正果,欲下山還俗。一日,下山時遇一老嫗,手拿一跟鐵棒,在井旁河石上搓磨。祖師好奇,老人家如此磨鐵棒有何用?老人笑曰:我家孫女待嫁,我替她磨一銹花針。祖師驚曰:這鐵棒能成嗎?老嫗答道:“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祖師受此點化,急返山重新修行,終成正果。“磨針井”旁已建成觀音廟。
孫中山先生的貼心鏢師杜心五,老家就在五雷山西飯甑山的繞河寨。有關杜心五的傳說很多,杜心五小時隨父親,爺爺習武,七歲拜師武士石彪學“飛蝗石”。在常德高小畢業后,考取公費赴日本留學。一同學與日本柔道武士交手敗陣,從此就宣揚中國武術比不上日本柔道,既改學日本柔道。被同學們戲稱為“假東洋”。一日,“假東洋”要與杜心五試身手,吹牛要讓杜心五嘗嘗柔道的滋味。杜心五不慌不忙,運氣立樁,僅一個“游龍飛騰”把“假東洋”扭倒,隨接一個葉下偷桃,“假東洋”已動彈不得,引得同學們哈哈大笑。心五平心靜氣地問:“到底哪個厲害?”“假東洋”只好認輸:“國術厲害!”
雙溪便發源在這里,站在山梁向兩廂望去,宛如兩條雪白晶瑩的飄帶,晨陽下,清波蕩漾,充滿靈氣,逶迤東去。
雙溪往南,60公里便是聞名中外的桃花源。“晉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東晉詩人陶淵明這篇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向世人述說了一個美妙動人的神話,給理想中的桃花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現實中的桃花源以其靜謐的田野風光,秀麗的山川景色,純厚的民俗風情著稱于世。晉代前開始修建亭寺,香火始燃。漢魏時代,發展成為我國古代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素有第三十五小洞天,四十二福地之稱。
桃花源始建于秦,初興于唐,鼎盛于宋。1600多年來,桃花源里現存的“桃源佳致”石碑,便是歷史的最好見證。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桃花源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秀麗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貌。“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來,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尋彭澤宰,問桃源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一千多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羽士高僧,紛至沓來,流連忘返。他們臨清流而賦詩,撫孤松而盤桓,凄絕寒潭幽谷,魂銷晨鐘暮鼓。李白、杜牧、王維、韓愈、孟浩然、王安石、劉禹錫等歷代著名詩人都曾寄語桃花源,留下無數美妙的篇章和動人的故事。
桃源山位于沅水之畔,那堪稱江南一閣的水俯閣,“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錯落有致拱列在華夏第二宮——桃川宮的周圍。
“桃花流水杳然去,春到人間草木知”。當改革的春風吹進山門,桃花源人果斷提出:“從世外桃源走向世界桃源”,鏗鏘的腳步,滿腔地熱情迎來了桃花源改革的春天。
1992年8月8日,桃花源省級旅游開發區成立,歡慶的鑼鼓似出擊的鼓點,喜慶的禮炮驅走了山野的寂靜。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曾慶紅先后來到桃源,桃花源,一座騰龍飛鳳,由江澤民為桃花源題字,問鼎天下,跨越319國道的高大牌坊聳立在桃花叢中。2003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新的26個旅游區之一,桃花源又是一片春意盎然。
雙溪往東,45公里便是市府常德。常德之名由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皇朝據善德山之名,取《毛詩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意,置常德軍節度使而來。
踏著晨曦,拾級而上,登頂德山孤峰塔,憑欄東望,朝霞滿天,江天一色。橫跨沅江的公鐵兩用橋,在朝霞的映襯下,宛如一條彩虹。
“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大自然賦予美麗的景致,到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德山,號稱全國第53福地的德山,記載著與堯舜齊名的善卷先生積德行善美麗傳說的德山,綠樹成蔭古木參天的德山。孤峰塔下,便是當年屈原溯沅而上,“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的枉渚河。
穿行公鐵兩用橋,迎面而來的便是風景如畫的柳葉湖。只見湖水碧波蕩漾,湖邊垂柳依依,湖中小島寶石般鑲嵌在水面上。柳葉湖因其素雅惹人喜愛,近年因成功舉辦亞劃賽,全國皮劃艇冠軍賽事馳名中外。平時為市民休閑首發去處。
你見過筆架嗎?常德就有著古中國最大的筆架,而南城就叫筆架城。筆架城,常德文運昌盛的象征。把歷史和現實融為一體,是今天常德人的大手筆。幾公里長的詩書畫長卷,刻在防洪大堤上,那藝術、那氣勢、那造型,無一不展示常德人的藝術口味,這里每一件作品都是杰作。高高聳立的抗洪紀念碑,與詩墻上的藝術作品相映成輝,便有了藝術中的“中國第一墻”的雅稱。
與抗洪紀念碑不遠的青年文化宮,屹立著抗戰陣亡烈士紀念碑,當年國民黨陸軍74軍57師血戰常德,痛擊日軍的壯烈史詩,已深深的鍥入歷史,印在常德人民心中,常德又是一座英雄城市。
雙溪往東北方向行,45公里處便是石門,出石門縣城橫渡澧水,朝南行約8公里,便可看見19座山峰蜿蜒磅礴列陣迎客。在19峰的盡頭,兩山對峙,萬木崢嶸,一道中通,地勢險要處,顯露出一座寺院,這就是聲名鶴起的夾山寺了。
夾山,是武陵山脈在澧水平原邊緣拋下的省略號,它,清秀優美。置身境中,你便沉醉到“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巖泉”意境中去了,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葬于此,也算英魂有幸,青山有幸!
夾山寺在歷史上為楚南名剎,享有唐、宋、元“三朝御修”的殊榮,香火鼎盛。近年因李自成兵敗后夾山為僧,終老于此的考證,這座古老的寺院聲名重顯,海內外游人紛至沓來,尋幽攬勝,結緣探密,自然是氣象日隆月新了。
雙溪就處在這樣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氛圍中。寫到這里,我想起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道盛贊洞庭湖及湖中寶島君山的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試把桃源比作一綠湖,那雙溪不就是這湖中的一棵明珠么。
◆作者魏義芳,筆名東方鷹,湖南常德市人。湖南省作家協會、中國科學詩人協會、中國微型小說學會、中國當代民間藝術家協會、中國校園文聯、湖南省公安文學協會、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鄉土作家協會理事。《白銀盤里一青螺》為作者原創作品。
關鍵字: 南國 古詩詞 春風 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