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天數:2日
線路難度:★★☆
風物特點:山林+草場+河流+雪峰+人文;雄鷹翱翔的河谷花房;秀麗險峻
適合時間:5月---9月
線路長度:30公里
徒步起點:哈密市西山鄉葫蘆溝
徒步終點:巴里坤縣口門子
徒步內容:河谷徒步、天山翻越
概述:
(本站編輯8tdc.com.cn)胡蘆溝是哈密境內天山的一處山谷景色優美,為哈密的避暑勝地之一。口門子在哈密北60公里,為東天山的一處隘口。翻閱天山,此處猶如門戶,因而得名。維吾爾語則稱其為“乃木達坂”,意為“潮濕的山口”由此可知此地降水豐富,植被茂密。口門子為清代哈密到天山以北的要道,翻越了口門子,就進入了巴里坤縣,也就到達了天山以北。巴里坤,就是碳帶以前史書上的蒲類國,得名則是因為現在的巴里坤湖,那時叫做蒲類湖,而巴里坤這個地名則出現于元代,為蒙古語,意為“老虎腿”,原因是巴里坤城南的天山山脊看起來就像一只坐虎的兩條腿(實際上看起來就像是兩個爪子)。清代中期,曾將巴里坤改為鎮西,1953年恢復巴里坤地名。
線路評說:
胡蘆溝景色優美,生態好,植物種類較多,是典型的河谷徒步地。在路線的最高點,能看到巴里坤全景,天山廟、鳴沙山等著名景點歷歷在目。口門子山路崎嶇險峻,松林茂密,氣候涼爽,景色十分秀麗,冬季則大雪覆蓋、道路阻隔。有很多當地人在售賣土產,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口門子品嘗到巴里坤有名的羊肉湯和酸奶子。在靠近口門子的樹林里,有許多蘑菇可以采摘。此線路會經歷河谷高山、森林等多種地貌,適合身體健康,有一定經驗的驢友在春夏秋三季進行兩天的徒步,屬于比較休息的生態徒步。
具體行程:
第一日:乘車至哈密出發,到達西山鄉的葫蘆溝,開始徒步。徒步初始為村莊,沿途可見各種農作物和放牧的牛羊,很多草場都被鐵絲網圍著,需要多次翻越鐵絲網。從山腳到山谷的路程大約5公里,進入山谷后,樹木參天,景色優美,水聲潺潺,古種植物種類繁多,有的樹上掛滿了俗稱狗熊果、哈熊果的茶藨子,顏色和樣子很像櫻桃。隨著上行,會感到河谷底部和河兩岸的落差越來越大,在谷底行走,抬頭看到樹木仿佛生長在半空之中。此處天空中鷹較多,常可見其在上空盤旋,地上偶爾可以看見鷹羽。這里的生態保持的很不錯。中午酌情選擇地點吃飯休整后,沿著河谷繼續上行,隨著海拔的增高,植物種類逐漸單一。全天約行走15公里后,會看到一處牧民的建筑,有一個屋子和兩個牛圈,河道的右側是一個高坡,上面有一片樹林,這里就是第一天的宿營地。這里水源豐富,有許多泉眼。由于河谷是南北走向,太陽很早就照耀不到這里了。需要早點扎營休息。
第二日: 沿河谷向上,大概三公里后,樹木越發稀疏,這里的河道開始有兩條,沿著向南的那條,或者是左邊的那條河谷前進。此時開始一路上坡。持續向前約5公里后,休整就餐,然后一鼓作氣到達山頂,此時可以看到巴里坤全景。口門子在右邊的路上,可以一路順暢的向目標前進了。到山下的樹林里,有許多蘑菇可以采摘。在口門子來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回望山巔,愜意非常。
風物細說:
天山廟:此條線路途中將經過天山廟一帶,現存的天山廟是近代重建的。此處唐代以前稱之為黑紺嶺,唐以后稱為闊舍圖嶺,意為有碑,亦名闊石圖、庫舍圖,均是蒙古語的譯音,得名是因為唐初的一塊石碑。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曾對此記載說:有闊石圖嶺,為哈密巴爾庫爾界,闊石圖譯言碑也。有唐太宗時候君集平高昌碑在山脊,守將砌以磚石,不是人讀,云讀之則風雪立至,屢試則不爽。也就是說這里曾經 立著的碑是李世民手下骨干分子侯君集當年征討高昌時所立的,而傳聞這塊碑不能讀,一讀,這一帶就立刻風雪交加。
這塊碑真正的名字叫《平高昌碑》,又叫《姜行本紀功碑》。姜行本那次征討高昌是侯君集的副手之一。刻碑時間是唐貞觀十四年(640年),碑最早在巴里坤的松樹糖附近,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搬到天山,也就是所謂的闊石圖嶺上。民國二十一年(1931年),存放這塊碑的天山廟被進入新疆的軍閥馬仲英部焚毀,石碑被棄于荒野。民國36年此碑被運到哈密城里。而現在這塊碑,則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鳴沙山: 哈密鳴沙山南距離口門子約12公里,東側有302省道通過。距離白石頭10公里柳條河岸處,千頃碧波的草原上,奇妙的呈現出鳴沙山,是目前國內知名的四座鳴沙山之一。鳴沙山四周高山環繞,方圓約25平方公里,地面海拔2110米,沙山相對高度由35米~115米不等,沙丘大都作西北---東南走向,西坡緩,東坡陡。
沙丘由金黃細沙組成,從鳴沙山頂向下滑動時,可發出嗡嗡、嘶嘶似轟炸機掠空般的轟鳴聲。當多人共同下滑時,其聲響震耳欲聾。鳴沙山腹地近年還發現了面積頗大的丘陵盆地,盆地中生長著一片茂密的樹,高達2米以上的沙棘林,總面積約0.6公頃,還有一個常年有水的月牙泉。
延伸線路: 哈密市--南山口(老路)--天山廟--口門子---鳴沙山
南山口,就是所謂的煥彩溝,位于哈密市以北約45公里處。據《西行記略》記載,煥彩溝原名棺材溝。這個名字得由來據說是因為溝前的漢碑酷似一口棺材,故民間稱其棺材溝。清朝雍正名將岳忠琪于雍正7年(1727年)駐軍巴里坤,翻越天山進入南山口,聽到這個名字,認為不吉利。于是以諧音改為“煥彩溝”至今。
此條線路始終沿公路行進,全程約50公里,不用擔心方向,沿途有多種地形及植物,,在天山廟可以看到全部線路。中途口門子可以品嘗羊肉湯、巴里坤酸奶,以及各種山野菜土產。途中可在蒙古包過夜,也可搭帳篷,適合一定經驗的驢友在夏季進行兩天休閑徒步。
具體行程:
第一日 從哈密市乘車走老路36公里到達南山口,沿路向上約15公里。在天山廟午餐,然后大約10公里到口門子(有餐廳),宿營。
第二日 從口門子出發約行進12公里,一路下坡抵達鳴沙山,但沿途沒有水源,進鳴沙山需景點門票。
你應該知道的事
1.胡蘆溝景色優美,有班車可到達,在口門子也有班車,可以酌情乘坐。
2.如果要采摘蘑菇,請首先確定自己是否有足夠分辨毒蘑菇的經驗。尤其要知道的是,有些蘑菇在內地一些地區可以食用,但在天山上生長的卻不一定能夠食用。
3.山內晝夜溫差大,注意御寒。
4.山內降水較多,但通常不會持續很久。
5.口門子是個不錯的(de)(de)購買土特(te)產的(de)(de)地方。(本文結束)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