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翁山風景區
仙翁山風景區位于南岔區東約10公里處,占地8.5平方公里。整個景區,按山勢地形分為前后三大旅游景區。前景區由登崖忘憂、杜鵑啼情、神龜越澗等景區構成,后景區由石宮圣境、幽谷天音等景區構成。
仙翁得意:
仙翁得意,是前山第一峰,遠遠望去其峰貌若一老翁端坐,因名“仙翁峰。由仙翁峰起始依次排列著黑風口、劍道、再生樹、破巖松、觀音峰、山神座、佛掌巖、野狼峪、天碑、天渠、狐仙洞、玉筆峰、拜神臺等景觀。黑風口為仙翁峰與野狼峪之間的山口,寬約2米,此口四季冷風襲襲,即便是盛夏,游人至此也覺涼風撲面,格外清爽,故人們謂之“黑風口。過黑風口繞行到仙翁峰背后就可看到石壁上一道寬約1米,深約5米,垂直約30米的石縫,猶如劍劈而成,有人起名“劍道游人從山崖下順劍道可攀登到半山腰,雖險則徑捷。出黑風口,沿山崖下的步道行大約50米,有一棵碗口粗的柞樹,在距地面1米高處成75度角向下彎曲,約0。8米處被一石塊撫擠后又成75度角,向上直生,這便是“再生樹協定再生樹繼續前行約30米,便到了“破巖松,此松樹十分奇特,樹根扎在巖石之中,與巖石融為一體,看不到根與巖的分離。此樹本可靠巖壁生長,無任何障礙,但主根向右橫伸到2米多遠的突出石崖壁下,這突出的石崖下好像專為抑制此松而形成,受到石崖壁的阻礙后,樹底部又折回約半米,鉆入巖石縫隙之中,兩面巖石緊緊擠住不想讓其生長,但此松掙扎在巖石之中,稍彎幾曲后又突破巖石直上云霄。此松樹干下部長在巖石之中有2米多長,與巖石合為一體,如同與巖石一起生成。巖石形成于海西運動時期,此樹不過幾百年,游人觀之無不為之驚嘆不已。繼續向前行走便到了山神座、佛掌巖、野狼峪、天碑、天渠和狐仙洞。如果登上天渠,可看到玉筆峰。從天下至懸崖底部,朝前望去就看到了觀音峰。那觀音站在仙翁背后,插有楊柳枝的玉瓶放在身旁,兩個童子并排丫在觀音腳下,好像在聽觀音的訓戒。從天渠下來,行至100多米便到了仙翁得意景區的最后一景“拜神臺。
這拜神臺,為忘憂崖山脊延伸的山梁盡頭。站在拜神臺下,一面30多米高、10米多寬的直里崖壁呈現在面前,在距離地面兩米多高的崖壁上長著一棵紅松,僅靠石壁扶搖直上,松樹左側端立一塊高約3米的立方石。有人說這棵松樹是山神的筆,這石是山神的印;也有人說這松樹是迎客松,這石是石屏鏡;更有人謂之:青松錦壁。這石崖底下有一塊百米見方的平地,像是為進山朝拜的人專門開辟而成。傳說滿族的祖先完顏氏曾兩次到此朝拜。
登崖忘憂:
位于前景區彎月形山峰的彎月處,海拔 380米,由鸚鵡巖、藥泉、老營、飲馬泉、盤龍石等景點構成。以老營為中心,向下約50米是鸚鵡巖和藥泉,向上約30米是忘憂崖峰頂。沿石階向前約40米是飲馬泉,泉邊有一石槽,因酷似馬槽而得名。再往前約20米有一塊高兩米,大十平方米的石頭上生長著一棵大樹,底干與石面平行,在石面上延伸,酷似盤龍,稱盤龍石。
情染杜鵑:
位于仙翁山景區中部,是一道東西走向約200米的山峰,最高點海拔390米。由青龍背、杜鵑峰、情侶峰等景點組成。青龍背是一條石脊,突出于地面1米多高,長55米,如同一條長龍爬在山脊之上。杜鵑峰上每年春季里都長滿興安杜鵑,一簇簇、一團團,如火如荼。情侶峰是由兩座矗立的山峰組成,一高一低,峰頂1米多高處橫伸出一塊石頭相連,遠看好象一對情侶相互依偎,互相親昵。傳說是一對善良的夫婦為救助鄉親化成于此,兩人生時恩愛,死時連理,人皆贊嘆。
神龜越澗:
神龜越澗有神龜峰、神秘谷等景觀。神龜峰海拔約 370米,南高北低,酷似一只山龜在向上奮力攀登,清晨霧海之時,神龜時隱時現,十分逼真。神龜峰東西兩崖之下怪石嶙峋,荊棘叢生,古藤纏繞,是典型跳石塘地。一邊是黑瞎溝,有地倉、遮天掌、熊王殿等景觀。一邊是神秘谷,由上而下入谷至70米處,兩面山梁斷開,像一對天然石門,可直行通過。
石宮圣境:
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峰,最高海拔 390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整體外貌就像高山上的盆景。南北兩面各有不同,一面怪石嶙峋,有多處通往山頂的石縫和石洞,象魔宮一般。另一面是一組組立方圓頂石,坐北朝南排列,高約四、五米,寬二、三米,每三、四個一組,端立于水平石底之上,像一尊尊端坐的羅漢。這里還有聚仙閣、思過崖、仙人居、觀音石、通神口等十多處景觀。
幽谷天音:
距石宮圣境約 500米,景觀由玉章峰、回音廊、神指峰等組成。 幽谷天音 有三奇,第一奇是聲奇。回音廊是一個寬約 0.6米、長約30米的彎形石縫,上下筆直有20米高,把山崖斷開,站在兩邊說話,對面都能聽得清清楚楚。第二奇是石奇。峰脊上立著處處的片石,如一雙雙手掌,有游人說它是“舉掌邀明月,招手喚友來。第三奇是勢奇。800米長的山峰兩頭對應,東谷西南北三面是懸崖峭壁,西谷東南西三面是懸崖峭壁,十分險要。
關鍵字: 懸崖峭壁 青龍背 飲馬泉 黑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