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城”感受哈爾濱別樣文化
一、中國是最早傳入西洋音樂的城市之一
鋼琴
哈爾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傳入西洋音樂的城市之一。在絕大多數國人還不知道西洋音樂為何物時,西洋音樂就隨著外國人來到美麗的哈爾濱。在110年前的1898年,修筑中東鐵路的俄國人就沿松花江逆流而上把第一架鋼琴運抵哈爾濱,哈爾濱歷史上第一次響起叮咚悅耳的鋼琴聲,這是西洋樂器登陸哈爾濱之后的第一聲“吶喊”。1899年,來自捷克的厄爾莫里樂隊舉辦了哈爾濱歷史上的第一場交響音樂會。1908年,中東鐵路當局組建了“中東鐵路管理局交響樂團”。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批才華橫溢的俄羅斯演奏家、歌唱家、指揮家移居哈爾濱,這是哈爾濱音樂史上的鼎盛時期之一。當時,誕生了哈爾濱最早的音樂學校——拉提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特蘭巴德露庫音樂學校、柯莎多瑪伊茲塔音樂學校和林伊特蘭德音樂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大批猶太音樂家移居哈爾濱,其中,有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特拉赫金貝爾格、“鋼琴大師”格爾施戈林娜和著名音樂家鮑斯特列姆、雅斯特列姆、吉斯金特、恰普里克等,他們為哈爾濱培養了一大批音樂人才,提高了哈爾濱的音樂品位和知名度。此時的哈爾濱還活躍著一支享譽中外的爵士樂隊,他們演奏的狐步舞曲、探戈舞曲豐富了哈爾濱的音樂形式,為哈爾濱注入了新鮮活力。
二、中國早期音樂廳、劇院、咖啡廳和酒吧的誕生地
哈爾濱早期音樂場所
哈爾濱誕生了中國早期的音樂廳、電影院、劇院、俱樂部、咖啡廳和酒吧。當時哈爾濱的有錢人是在位于中央大街、紅軍街和東、西大直街等主要街道上的這些社交場所欣賞西洋音樂的。而哈爾濱的普通人所欣賞的西洋音樂是宗教音樂,最早見到的“演奏家”是洋乞丐。當年的哈爾濱教堂林立,號稱“教堂之國”,全世界的各大宗教流派出于各種目的紛至沓來,有些普通百姓出于好奇到教堂里聽管風琴悠揚的琴聲和唱詩班優美的歌聲。當年在哈爾濱的洋乞丐們頗有藝術細胞,他們常常是站在或者坐在大街邊,一邊演奏小提琴、手風琴、薩克斯,一邊向路過的行人乞討。
三、中國與俄羅斯民間藝術的融合之地
俄羅斯芭蕾舞
新中國誕生以后,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城市,“一五”時期,有13項前蘇聯援建的工業項目落戶哈爾濱,大批前蘇聯專家在帶來科學技術、管理經驗的同時,也帶來了前蘇聯的音樂、電影、戲劇、芭蕾舞和交誼舞,當時的哈爾濱人,觀看前蘇聯的電影、戲劇和芭蕾舞,聽前蘇聯的音樂,跳交誼舞成為一種時尚。即使半個多世紀以后的今天,在哈爾濱仍然能夠看到原汁原味的俄羅斯民間藝術和高雅的俄羅斯芭蕾舞。
四、中國最為肥沃的音樂土壤
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哈爾濱很早就有了實力不俗的音樂師資隊伍,聞名中外的交響樂團、歌劇團、爵士樂隊、管弦樂隊,設施一流的音樂廳、歌舞劇院,吸引了眾多世界頂級音樂家來哈登臺獻藝,濃厚的音樂氛圍培養了哈爾濱人的音樂細胞,形成了哈爾濱豐厚的音樂文化。1961年,哈爾濱舉辦了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成為與“羊城音樂花會”和“上海之春”音樂會齊名的音樂盛會。1996年“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由地方音樂會晉升為國家級音樂會,正式更名為“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五、中國藝術家的誕生地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
肥沃的音樂文化土壤,為國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才,其中不乏蜚聲中外的藝術家,其中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張權、羅天嬋、溫可錚、李雙江、郭頌,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林,著名指揮家滕矢初,著名作曲家傅庚辰,“音樂教父”劉家昌,著名歌星崔英浩、馮小泉、孫悅、陳紅等,是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厚重的音樂文化底蘊,吸引了詞、曲作者和歌唱家謳歌、贊美美麗的哈爾濱,鄭緒蘭演唱的《太陽島上》、關貴敏演唱的《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李雙江演唱的《丁香啊!丁香》、湯燦演唱的《我的哈爾濱》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名家輩出、群星璀璨的哈爾濱也因此被譽為“東方的維也納”、中國的“音樂之城”。
關鍵字: 哈爾濱 外國人 鋼琴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