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底蘊傳奇神秘赫哲族
赫哲族民族概況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赫哲族
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撫遠等市縣境內。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全國四處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門——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烏蘇里船歌》那優美舒展的“赫尼哪”調,總會讓人想起生活在我國東北三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詞有“下游”或“東方”之意。赫哲人自稱‘用日貝”、“那尼臥”、“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稱“赫真”(意為:“東方的人”)、“奇楞”(意為“住在江邊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一族名為“赫哲”。人口約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饒河縣、依蘭縣、佳木斯市郊區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國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烏蘇里江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三江沃野,山水縱橫,這里有馳名中外的特產——蝗魚、蛙魚、三花五羅、貂皮、麝鼠……自古以來,就是富饒的天然漁場和逐獵之地。人們常用“棒打樟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鍋里來”來描述這里的富庶。
赫哲族衣食住行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制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赫哲族撮羅安口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使犬部”。
時代發展至今天,赫哲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游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屬于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與赫哲族的祖先有淵源關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稱見于官私文獻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一族名為赫哲。
關于赫哲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屬黑龍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來到赫哲族分布區居住的蒙古人、漢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較穩定的族體,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在解放前其社會發展尚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赫哲族的生產生活,其社會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得到了超越發展,赫哲族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
赫哲族文化藝術
赫哲族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流傳最普遍的“依瑪坎”是一種口頭相傳的民間說唱文學,其故事內容大多能說唱許多天,大部分是歌頌英雄與復仇事跡、民族的興衰,以及純真的愛情等,唱詞押韻合轍。說唱時,須按故事的基本內容和詞句背誦,不能隨意添加。在民間還流傳著“說胡力”,它是寓言、童話、神話、傳說與民間文學的通稱,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潑,通常是老人對兒童講述,對兒童有啟發教育意義。赫哲族的音樂也很有特點,其特有樂器稱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傳,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非常發達,他們常常在用魚皮、獸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繡制各種云紋、花草、蝴蝶及幾何形圖案等。在餐具、樺皮制品上雕刻各種二方連續紋樣、云紋、山水、花朵、鳥獸等,形象生動,造型美觀別致。婦女們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褲腿等處用彩線刺繡的花紋、圖案更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繡如“雄雞銜花”、“花籃與蓮藕”等圖案,構圖新穎別致,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繡、接拼的各種花紋圖案,以其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并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氣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刺繡、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赫哲族有語言,無文字。長期以來,只有民間文學。作家文學是解放后才發展起來的。烏。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戲劇家。他先后改編創作了20多部歌劇、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影響較大的有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赫哲人的婚禮》,歌劇《好班長》、《焦裕祿》、話劇《黃繼光》、《雷鋒》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禮》是赫哲族新文學的代表,也是當代文學史上由赫哲族戲劇家寫的第一個反映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歷史的劇本。他成功地將“伊瑪坎”演唱形式貫穿于全劇,運用于話劇創作,豐富了我國當代戲劇的題材內容,并用民族形式與傳統手法相結合,對話劇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赫哲族人民風俗
赫哲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采來曬干沏水當茶喝,但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赫哲族婦女生小孩時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鯽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面片、面湯、雞蛋等食品。產后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須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塊和各種形狀的薄面點心,供在桌上,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們也食用。
赫哲族人民婚俗
在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宴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時,新娘要面朝墻“坐福”,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后,才可下地并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赫哲族人民食俗
赫哲族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松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現在與漢族相同,絕大部分人家均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獨特的魚、肉類風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生食有生魚干、生肉干和新鮮生魚。新鮮魚的吃法較多,主要是拌菜生魚。還有一種冬季食用的凍魚片,如果尊貴的客人來了,有一盤凍魚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鮮美涼爽,現在仍然備受人們的歡迎。熟食如加工好的鱘、鰉、鮭魚子,其營養價值較高。也將魚片和瘦肉蒸、烤、煎、燉、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魚松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魚,赫哲人叫“他勒卡”;魚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赫哲族節日慶典
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是一年中飲食最豐盛的日子,家家要擺魚宴,用當地產的各種魚類制作各式菜肴,以鮮紅、透明的大馬哈魚子制作的菜肴最為鮮美。節日里還必須吃餃子和菜拌生魚,飲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飯,把剩飯存起來,待到過完春節后再吃。
赫哲族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其薩滿有河神、獨角龍、江神3派,各派約有6個品級。他們認為有多少種動物、爬蟲就有多少種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
赫哲族的禮儀
赫哲族人注重禮儀,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赫哲人注重禮儀,有尊老敬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小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
1、待客禮
居住在黑龍江同江、饒河一帶的赫哲族,以捕魚和狩獵為主業,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客人來訪,常以涼拌的生魚待客,先請客人吃一口魚,表示敬重對方。如果客人不吃,則被認為是失禮。對客人須奉上魚頭,以示尊敬,上桌的魚菜,總是把魚頭朝著客人。吃菜時,總是用筷子點點魚頭,示意讓客人吃。科學實驗表明,魚腦含高蛋白,營養價值高,特別是鯽魚頭更是營養美味。
2、祈子禮
在北方,赫哲族舊時認為,小孩死后,其靈魂先變成麻雀,再轉生為人。年逾30歲尚未生育的婦女被視作缺乏轉生靈魂的人,須請薩滿找魂求子。舉行儀式前,求子的婦女應暗中將薩滿的帽帶或神裙飄帶挽上一個結。薩滿在神桿前脫神衣時發現此結,便問是誰挽的,該婦女即刻跪在神桿前灑酒許愿、求神賜子。于是薩滿擊鼓跳神禱告,并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內到薩滿家取胎兒靈魂。屆時,求子的夫婦攜帶狍皮或鹿皮制成的“收魂袋”來到薩滿家,在炕沿上并肩而坐,薩滿的兩名助手扶著他們的雙肩。薩滿在屋內跳神找魂時,夫婦二人中只要有一個雙肩抖動,即被認為魂已附體,薩滿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內吹一口氣。得子后,該夫婦須以牛、馬、豬、羊等酬謝神靈。
3、祭靈禮
人死了以后,人們還要舉行一些與他或她有關的禮儀,稱“祭靈禮”。這是靈魂不滅觀念的反映。
赫哲族認為男子死后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后第九天晚上靈魂要回家中。當晚,死者家人將用紙做的衣服、飯菜等,擺放在大門口,并放一碗灰驗證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雞、鴨等動物的印跡,表明靈魂回來過,反之則無。留有何種動物的痕跡表明死者靈魂已依附了該種動物。
關鍵字: 佳木斯市 大屯 撫遠縣 赫哲族 黑龍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