琿春市密江村:洞簫吹響民俗情
早就聽說延邊有個“洞簫之鄉”,名氣大得很。于是,在農村水稻插秧剛剛結束后的一天晚上,記者慕名驅車前往位于琿春市西部圖們江畔的密江鄉密江村。剛到村口,優美動聽的洞簫聲便從夜空中傳來。來到村部前的操場上,只見這里燈光明亮,晚飯后的部分村民早已從四面八方聚集在這里,吹奏起令他們陶醉的洞簫曲。洞簫隊伍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最長者約有70多歲,最小的也就10來歲的模樣,全部是朝鮮族。
據洞簫隊隊員、現年72歲的金光淳老人介紹,密江村的洞簫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了。村里第一代洞簫領頭人名叫韓信權,他吹出的洞簫聲高低強弱分明,節奏明快,曲子悅耳動聽。當年,每當韓信權吹起洞簫,村里的鄰居們都會被洞簫聲所吸引,紛紛拿著瓢盆碗筷到院子里,伴隨著洞簫聲翩翩起舞,引吭高歌。因此,當時的密江人都親切地稱韓信權為“韓洞簫”。當時才10多歲的金光淳被“韓洞簫”的美妙洞簫聲迷住了,每天放學回來,他都會跑到“韓洞簫”家,摸一摸那支奇妙的洞簫過把癮。小學畢業后,金光淳白天到地里幫助父母干農活,晚上就跑到“韓洞簫”家的茅草屋里學吹洞簫。后來,他拿著靠打魚積攢的9元8角錢,到延吉的樂器商店買了一支洞簫,圓了自己的一個夢。
金光淳買洞簫的消息一傳開,馬上在村里引起連鎖反應,有20多位洞簫愛好者先后購買了洞簫,村里自發地形成了一支洞簫隊。每逢夜晚或農閑時,洞簫隊隊員便不約而同地聚在一起,聚精會神地吹起洞簫來。
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洞簫聲的傳播,密江村的洞簫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密江鄉黨委和政府把密江村的洞簫視為發展朝鮮族民族特色文化的雛形,具體研究怎樣把洞簫普及到家家戶戶,以求得到新的提高。同時,把這一情況及時匯報給市文體局。市文體局認為密江村的洞簫并不是單純的吹吹玩玩,而是一個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品牌,應予以扶持和支持。于是,市文體局組織市文化館和藝術團的專業人員下到密江村,有計劃、有目的地舉辦洞簫學習班和洞簫演奏培訓班。從1992年開始,他們先后派遣8個小分隊到密江村開展40余次業務輔導。市文化館還從外地購入200支洞簫,無償支援給密江村洞簫隊。
經過有關部門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人口300多戶的密江村誕生了一支100多人的洞簫隊,平均每3戶就有1名洞簫隊員。洞簫隊有組織、有領導、有骨干,既有洞簫獨奏表演、中奏表演、還有合奏表演。密江村也因此被延邊州文化局命名為“洞簫之鄉”,并把“洞簫之鄉”的洞簫表演定為延邊州和琿春市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必演節目。
關鍵字: 圖們江 操場 琿春市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