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邊境千里行
我們這次東北秋色自駕之旅,很大一部分路程是沿著鴨綠江的中朝邊境進行的。粗略算了一下,幾天下來,我們貼著鴨綠江走了將近600公里,也算是中朝邊境千里行了。 第一站應該算是丹東。21日中午,我們來到丹東市區的鴨綠江斷橋邊。此時晴空萬里,用老驢頭的話說,連淡淡的云(“淡淡的云”是我們的一位網友)都沒有,江對岸的朝鮮新義州一覽無余。我們爬上斷橋,一方面親身領略一下當年戰爭的硝煙,另一方面還是想更近距離地看一眼朝鮮的土地和人民。鴨綠江斷橋。朝鮮的煙囪歷歷在目。 中國這邊張燈結彩,朝鮮那邊冷冷清清。 鴨綠江斷橋之橋頭堡。 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志愿軍塑像&我們的旅伴。 鴨綠江新橋,目前還在使用。 鴨綠江斷橋和朝鮮。 在丹東吃過別有風味的朝鮮冷面和狗肉后,我們又馬不停蹄地沿著鴨綠江趕往下一站——集安。途中經過號稱是中國最東端的長城——虎山長城。這座長城起自鴨綠江,對岸就是朝鮮的山山水水。 當晚住在集安縣城。乘著吃飯等菜的機會,獨自一個人溜到江邊,隔著朦朧的夜色望過去,只能看到對岸零星而昏暗的幾點燈火。當地警察告訴我,那就是朝鮮。 22日早,我們參觀完號稱東方金字塔的高句麗遺址后,繼續沿鴨綠江前往中朝兩國共同興建的水庫——云峰水庫。公路還是一直沿著鴨綠江邊蜿蜒曲折,我們可以繼續與朝鮮的山水作近距離親密接觸。朝鮮的工廠、修建在山坡上的田地,都清晰可見,就象在自己的國度。 與中國這邊的山相比,朝鮮的山基本上都是光禿禿的。茂密的樹林被砍伐掉了,只剩下平展的莊稼地,種滿了玉米、大豆什么的。我們一方面在佩服朝鮮人民勤勞的同時,又不得不同意佤老的觀點:超過30度的坡地不適合種莊稼,那樣會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可能朝鮮人民在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時,暫時還不明白這個道理。 從地圖上看,云峰水庫中國一方的小山恰好象一根手指伸入朝鮮的口中,因此它三面環繞的都是朝鮮的領土。進入大壩區需要嚴格的邊防檢查,另外每輛車需交納10元的邊防檢查費。 我們走上大壩時,正好趕上大壩泄流。奔騰的鴨綠江水從落差上百米的閘門傾瀉而下,聲若奔雷、勢若奔馬,真是雷霆萬鈞、聲勢浩大。 而大壩正處于維修期,全部由中方施工,因而我們得有機會跨過中朝分界線——大壩的中心點而步行進入朝鮮境內。 大壩的左下方是一個朝鮮小鎮,除了通火車外,基本看不出任何工業的痕跡。不過小鎮上居民密集,民居整齊有序、錯落有致,很有朝鮮的民族風格。但聽施工的工人講,那都是面子工程,給外國人看的。不過我還是覺得這里地方偏僻,面子工程也沒必要做到這里來。而即使是面子工程,如果讓老百姓住得好、得了實惠,也是一件好事情。 朝鮮軍人在修理拋錨的巡邏艇。 朝鮮人民的水上小屋。 從云峰水庫下來,我們繞道吉林延吉的二道白河鎮,直到第二天也就是23日中午,從北坡登上長白山頂,才有機會再次見到朝鮮。 長白山在朝鮮被稱為白頭山,天池也有一部分是屬于朝鮮的。我們可以看到,朝鮮人民在天池里修建了抽水系統,時不時抽點天池里的水來享用享用。 24日,我們沿著長白山環區公路繞過長白山,來到鴨綠江邊的長白縣城,又一次與朝鮮來了個親密接觸。這里的對岸是朝鮮很有名氣的城市惠山市。時間尚早,我們長槍短炮對準對岸的朝鮮人民來了次瘋狂掃射——當然是攝影啦,千萬別以為是開仗,那要引起國際糾紛的:)  
關鍵字: 丹東 自駕 邊境 鴨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