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禪寺
趙縣(古稱趙州),燕南重地,冀北名區。座落在古城東南隅,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古稱安濟橋)遙遙相望的趙州觀音院,就是今天的柏林禪寺。柏林禪寺始建于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
滄桑幾度,香火綿延,這座古剎迄今已經過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
據史料記載,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在去印度取經之前,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曾駐錫觀音院,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
晚唐時期,高僧從諗禪師在趙州古觀音院駐錫四十年之久,化行燕趙,弘法利生,建立宗風,法流天下。禪師門風高峻,宗主一方,時人不敢直稱其名,尊為“趙州和尚或“趙州古佛。趙州禪師圓融二世,門風朗峻,禪機活潑,接引眾生,觸機即發,隨緣施教,了無滯疑。“平常心是道,“本份事接人是趙州和尚的日用禪語,旨在教導學人在日常生活中悟道,如實知自心。趙州禪師曾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道不遠人,只在目前。告誡學人,本份事在腳下,平常心現當前,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遂有“吃茶去、“洗缽去、“趙州橋、“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流傳于四海叢林。
趙州禪師一生精勤求法傳道,生活十分樸素清貧,其《行狀》云:“住持枯槁,志效古人。僧堂無前后架,旋營齋食。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他有《十二時歌》,寫到自己的衣、食、住。其衣:“裙子偏衫個也無,袈裟形相些些有,褲無腰,褲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hellip;hellip;;其食:“苦沙鹽、大麥醋、蜀黍米飯薤萵苣hellip;。其住:“土塌床、破蓋席,老榆木枕全無被hellip;hellip;。然而,老禪師卻:“唯稱供養不等閑,和尚道心須堅固。
關鍵字: 柏林禪寺 河北 趙縣 趙州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