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品驢火 易縣游西陵
我的旅行總是和美食分不開的,不知道你是否嘗試過為了一樣美食去旅行,我就這樣瘋了一次。話說某天忽然惦記起了驢肉火燒,于是萌生了開車去保定的想法。可是想想光為吃個火燒跑這么遠是有些過分,在網上查了查,可以在回京途中去易縣的清西陵看一看。于是,這趟被我命名為“驢肉火燒的誘惑”的保定、易縣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早上從家中出發,不到三個小時便到了保定,直奔當地的一個老鋪子——袁家驢肉店。據說袁家驢肉在清末就進了保定,北洋軍閥吳佩孚就深愛這袁家驢肉火燒。(地址:保定市盛興西路46號)
一進小店,就看見店里的伙計正在制作驢肉火燒。袁家的火燒是圓形的,比較厚,外面焦,里面軟。火燒一定要是現烤的,中間切一刀,把剁好的肥瘦相間的驢肉塞進去。
伙計是個年輕小伙兒,手腳相當麻利,一次切一摞火燒。
到了驢肉鋪,肯定要來個“全驢宴”了,除了必點的驢肉火燒,我們還點了紅燒驢肉和干鍋驢雜。雖然菜看起來沒有那么精致,但無論是驢肉還是驢雜,都處理的沒有一點腥氣味。“天上龍肉,地上驢肉”,是人們對驢肉的最高評價了。驢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肉類,它營養價值遠遠高于豬肉和牛肉,各種氨酸和氨基酸的含量尤其豐富。
驢肉火燒終于上桌啦!每個驢肉火燒都包在油紙里,油花已經浸透了油紙,隱隱的泛著香味兒。打開一看,賣相果然十分誘人!火燒烤得焦黃,里面的驢肉分量十足,將火燒撐得鼓鼓的。要想驢肉火燒香,里面的驢肉一定是要肥瘦相間的,一定要加在熱熱的火燒中,用火燒的熱度將里面的肥肉烤化,香味兒便自然而然的溢出來了。吃的時候也要趁熱吃,咬上一大口,火燒的焦香和驢肉的鮮香混合在一起,想停嘴都難。
吃完好吃的驢肉火燒,便道保定市內轉一轉。保定市內著名的總督府和古蓮池公園就位于市中心,里面地方沒見有多大,門票卻挺貴,于是我們只選擇了古蓮池公園。古蓮池建于金元之交,初建時是一個私人花園。到了清朝時,最喜歡到處出游的乾隆皇帝把這里建成了半路上歇腳的行宮,乾隆一生曾六次在這里落腳。但即使僅僅是這么一處小小的行宮,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也未能逃過被洗劫一空的命運。
古蓮池公園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被付之一炬,雖然后來經過多次修繕,卻終究回不去盛世時的模樣了。
園子就是因為中間的這個古蓮花池而得名,我們去的時候是秋天,蓮花已經凋零,留下一片寂寥的蓮葉。
在古蓮池門口,有賣這種糖雪球的,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古蓮池公園馬路對面是保定的天主教堂,可惜我們去的時候不是開放的時間,未能進教堂去看看。
晚上,來到保定一家百年老店:白家罩餅。罩餅實際上就是牛肉湯泡餅,然后上面鋪上一層牛肉,感覺味道一般,比較油。但既然是百年老店,也必然有自己存在百年的道理。這里的清真菜做的很地道,點了一道紅燒牛尾和一道牛胸口,味道著實不錯,而且價格十分公道。保定的這些老店鋪門臉都不大,內部裝修也可以用簡陋來形容,但老店的味道依舊,這可能就是這些老店至今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源吧,那些流傳下來的味道,必然會吸引著一群又一群的人走進來。
紅燒牛尾,軟爛入味,超贊!
扒牛胸口,芡汁恰到好處的包裹著每一片肉,配上貼玉米餅,味道香濃。
招牌菜白家罩餅卻有點令人失望,口感有些油膩。
晚飯后回到賓館,大家都強烈要求吃糖雪球和大山楂丸。
第二天的計劃是睡個懶覺,午飯后開車離開保定,前往易縣的清西陵。酒店旁邊就有一家著名的驢肉火燒連鎖店——老驢頭。于是,果斷放棄酒店的早餐,去對面繼續品嘗驢肉火燒。
一大早上,店里就生意興隆。店員一直在忙著切驢頭,處理各種驢雜。
火燒有4元、5元和6元的,哪個便宜哪個貴看照片就一目了然了。不過這的驢頭火燒真的沒有袁家的好吃。袁家的火燒酥、驢肉香、分量足,一口咬下去直流油。相比之下,老驢頭雖然是連鎖,名聲在外,但火燒似乎不是剛現烤的,驢肉也是早上凍著來的。只有驢肉餛燉還不錯。
中午時分,大家紛紛反映午飯吃不下了,遂決定提早出發奔易縣清西陵。gps指向一條省道,一路穿過村莊和小山,一路山青樹綠,可以充分體會駕駛的樂趣。
過易縣,進入山區,到達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園建筑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間,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在清西陵8300公頃的保護范圍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爺、公主、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和兩座附屬建筑(永寺福、行宮)。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6位阿哥,共計78人。
泰陵,埋葬著的是雍正皇帝,居于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泰陵的神道幽長,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松翠柏,從南往北分布著40多座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一條河從橋下蜿蜒而過,保護著整個陵墓。
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面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筑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泰陵也有一條和十三陵相似的神道,但規模小許多。而且十三陵的神道是整個墓葬群的神道,而這條神道則只屬于泰陵。神道兩旁依次為各種神獸,最后是文官和武館。
又穿過一道門,泰陵的主建筑群就在前面了。
陵樓上赫然懸掛著一個大條幅“探尋泰陵地宮的秘密”,門票居然要47元,加上其他陵的套票更是高達124元。但是,如果不進入地宮和宮殿去參觀的話,整個陵區是開放的,并不需要買門票。實際上,那個條幅只是一個騙人的幌子而已,因為泰陵的地宮根本就沒有發掘,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大家之所以對雍正皇帝的地宮如此感興趣,是因為地宮的“金頭之謎”。傳說當年雍正帝在處理呂留良一案中,將呂家滿門抄斬,只有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只身逃出,隱居深山,拜世外高人為師,學得一身驚人武藝后,秘返京師,潛入圓明園,殺死雍正,報了大仇。后來清廷鑄了一個金頭,安在雍正的遺體上,才葬入了泰陵地宮,此說法流傳了二百多年。因此許多人一直強烈呼吁開啟泰陵地宮,以解開這個歷史謎團。但國家對文物保護的政策很明確:沒有被盜掘的皇陵一律不準發掘。1952年,曾經在泰陵發現了盜洞,大家幾乎一致認為泰陵在解放前已經被盜掘了,因此到了1980年,國家文物局經過慎重考慮后,批準了清西陵文物保管所的請示,同意開啟并清理泰陵地下宮殿。但發掘工作剛剛開始,大家就驚異的發現,盜洞在兩米左右的深度就消失了,泰陵的地宮仍然完好無損。于是,在專家的呼吁下,發掘工作被緊急叫停。金頭之謎也繼續深埋在泥土之中。
離開泰陵,我們又開車去了昌陵。昌陵和泰陵并列,其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里面埋葬的是嘉慶皇帝。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并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石板上還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是滿堂寶石。大柱包金飾云龍,金碧輝煌。
下午的清西陵景區游人稀少,開車游走在古松林間的小路上,顯得格外幽靜,也為陵區增添了莊重、神秘的氣氛。
關鍵字: 保定市 八國聯軍 十三陵 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