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靈叢臺
的御筆詩碑。在叢臺的第二層臺面上,還建有紀念趙武靈王的武靈館和小巧玲瓏的回瀾亭,周圍還分立和臺墻鑲嵌有眾多的碑碣。最高層的平臺,稱武靈臺,距地面13.5米。明嘉慶13年(公元1534年)建據勝亭于其上,意為在防御上據此者勝。登上據勝亭,遠眺太行山,近觀邯鄲市容,趙都風光盡收眼底。
現存古叢臺,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間,是一個方圓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層青磚高臺。第一層南北各開一門,南門高階上一碑赫然聳立,為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于1961年游叢臺時所寫的七律。“邯鄲市內趙叢臺,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甬道右側的臺墻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古體大字。北門高階上的大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經邯鄲登叢臺時親筆書寫的詩碑。正面刻有乾隆《登叢臺》的一首律詩,背面是他的古風《邯鄲行》詞。1750年9月乾隆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臺寫道“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寫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
第二層臺面距地表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長4o米,寬10米,為明代城墻殘段。臺北有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紀念武靈王的建筑。室前的小亭為“回瀾亭,建于1931年,臺面周圍臺墻鑲嵌有許多碑碣。其中,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與舉人李世昌的蘭花石碣倍受游人贊揚。
臺的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臺幾個大字,頂臺呈圓型,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臺,俗稱“武靈平臺。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臺上,取名“據勝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據此者勝。據勝亭圓拱門門媚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朱紅大字,流傳很廣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相傳,公元8世紀末葉唐朝德宗年間,忠臣梅伯高被奸相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脫后,被陳東初招為家僮。陳與梅伯高結交甚密,終日尋梅子不見。后來梅花二度開放時,陳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將愛女杏元許配給他。盧杞又欲加害于陳,便奏明皇帝將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并將陳東初夫婦下牢。到外邦和親的陳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淚一程血行至邯鄲,攜手登上武靈叢臺,由此哭別。這個宣揚忠孝節義的故事,為游人平添了一段了解中國封建傳統的趣話。
關鍵字: 地方志 太行山 政治家 藺相如 邯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