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乾隆皇帝為了對少數民族“懷柔,在山莊外沿墻修建了11座少數民族寺廟,現僅存七座廟宇和一處遺址,被稱為外八廟。有分別為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修建的仿布達拉宮和扎什倫布寺的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有由蒙古活佛親自選址建造的普樂寺,有為安置哈薩克族首領修建的俗稱伊犁廟的安遠廟,還有仿雍和宮大佛建造的俗稱大佛寺的普寧寺,此外還有殊象寺、溥佑寺等,溥仁寺俗稱羅漢堂,原有500尊木制羅漢像,1950年毀于雷擊產生的大火中,后來政府為其他建筑安裝了避雷針。山莊內的萬樹園還建有大型蒙古包作為皇帝接見蒙古大汗的地點。由于北京夏季炎熱,而少數民族一般都是生活在比較涼爽的地區,因此接見少數民族領袖和外國使節一般都是在避暑山莊進行。就是現在,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一起總面積也要比承德市建成區的總面積還大,是調節承德氣候的主要綠地。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年,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以獨特的風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于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當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發現承德這片地方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滿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選定在這里建行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在此大興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宮,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并建好山莊的圍墻。雍正朝代暫停修建。干隆六年(1741年)到干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莊新增加干隆36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形成界墻內約占地564公頃,其規模壯觀,是別具一格的皇家園林,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園林建筑杰作。
關鍵字: 外八廟 建筑藝術 普寧寺 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