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悠長的永年吹歌
在邯鄲永年的廣大城鄉,每逢年節,百姓以鬧“社火”喜慶豐年,這“社火”中就包括民間吹歌。永年吹歌又名“響器班”、“游樂會”,是傳統民間文藝形式,有文字記載已有600年的歷史,主要采用嗩吶、大管、咔碗等樂器吹出各種曲調,主要是梆子、豫劇、西調、平調、京戲等戲曲唱段,還可以模仿青衣、胡生、花臉等各種角色的唱腔,惟妙惟肖地表現其喜怒哀樂。吹歌音色圓潤、實而不飄、回味悠長。
2006年,永年吹歌被文化部選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永年吹歌
永年一帶是冀南吹歌的代表,吹歌隊遍布各地,有的一家幾代,有的一村多班,幾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該縣文化部門介紹說,目前,永年縣專業吹歌藝人已發展到60多個團隊1000多人,業余吹歌手更是不計其數。
據明廣平(今永年)府志記載:1506年(明正德元年)糧食豐收,知府特用吹歌來慶賀。這是有關永年吹歌的最早文字記載。而當地相傳,這嗩吶吹歌已有千年歷史。多少年來,永年吹歌心口相傳,內容、形式不斷豐富,吹歌隊伍逐步發展壯大。
該縣文化宣傳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如今,永年吹歌已形成了尚古姚家、龍曹周家、龍泉劉家、臨洺關劉家、界河店毛家等多個藝術流派,樂曲也豐富多樣,分大套曲、小套曲、雜牌曲等多種曲牌,常演曲目100多個,這些曲目或熱烈火爆,或質樸粗獷,或溫柔細膩,藝術風格各不相同。
永年開始出現吹歌時,多用于府縣及官宦富貴人家慶典或祭祀,這些人家大都有自己的吹歌班,每逢重大慶典或生子、娶親、過壽等大日子都要組織吹歌。以后隨著時間推移,吹歌技藝在民間廣為流傳,一般群眾也漸把吹歌用于生子、娶親、過壽、喪葬等場合,吹歌藝術得以普及,直至清朝后期吹歌終于成為普及的民俗文化。
解放后,永年縣的吹歌隊伍已具一定規模,全縣約有吹歌藝人200多人,且多演藝高手。20世紀50年代,永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吹歌之鄉”。當時國家文藝人才缺乏,永年吹歌吸引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等諸多文藝團體的眼球,姚萬貴、李萬坤、劉立仁等一批吹歌藝術家被抽調到各大文藝院團,擔任首席嗩吶演奏家。
關鍵字: 永年吹歌 社火 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