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寺旅行游記
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朝政府在避暑山莊之東、北外圍建造了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羅漢堂、殊像寺、廣安寺、廣緣寺12座寺廟,其中除普樂寺、羅漢堂、廣安寺、廣緣寺以外的8座寺廟因直接由清政府理藩院喇嘛印務處管轄,又居于古北口外,所以俗稱“外八廟”。這些寺廟除溥善寺、羅漢堂、廣安寺已毀外,其余均風采依然,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全盛時期(康乾盛世)的產物,它顯示了一代王朝的國力,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鮮明的時代特征,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見證。
這里的每一座廟宇都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每一座廟宇都回蕩著時代的足音,每一座廟宇都似在向人們敘說那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場面……
當你來到仿新疆伊犁已毀于戰火的固爾扎廟修建的安遠廟,遙看普渡殿黑色的琉璃瓦頂,可曾想到公元1759年,伊犁河畔的達什達瓦部同胞為逃避戰亂,以犧牲4000親人的生命為代價,抵達熱河的東歸壯舉?可曾想到自此達什達瓦族人便在熱河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與當地人民共同經營著這片土地,成為熱河牧場的新主人?
當你來到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的普陀宗乘之廟,駐足于碑亭前,一定會被《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碑中記錄的史實所震撼:公元1771年,原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首領,年僅21歲的渥巴錫率眾17萬,從遙遠的伏爾加河流域回歸祖國,在沙俄的阻截、饑餓和疾病的折磨中,用10萬人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悲壯史詩。
公元1780年盛夏的一天,又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里,歷時13個月,為祝賀乾隆皇帝70壽辰,幾乎橫穿了北半個中國的六世班禪額爾德尼·貝丹益西,乘坐著御賜的大黃轎,帶著上千名隨行人員,來到了這里,住進了乾隆皇帝為迎接他的到來,在僅一年時間里仿西藏日喀則札什倫布寺建造的須彌福壽之廟。從此六世班禪東行朝覲的壯舉被載入史冊,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史詩又著新篇。
“……普寧寺,系乾隆二十年,平定西陲,四衛拉特來覲,仿西藏三摩耶廟式,建此以紀武成。……普樂寺,則三十一年所建,以備諸藩瞻覲。……其他如殊像寺、廣安寺、羅漢堂,諸所營建,實以舊藩新附接踵輸忱,其俗皆崇信黃教,用構茲梵宇,以遂瞻禮而寓綏懷,非徒侈鉅麗之觀也。”這些有著如此明確政治目的而建造的寺廟,在我國宗教寺廟建筑史上實屬罕見。它以濃厚的宗教氣氛烘托了鮮明的政治內容,更加形象地見證了我國多民族國家團結統一的歷史進程。
關鍵字: 普佑寺 普寧寺 羅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