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明珠白洋淀
白洋淀距離保定市不過60公里,交通便利。因為很近,因此我第一次游覽白洋淀是在上高中的時候騎自行車去的。借助影視作品(如《小兵張嘎》、《紅旗譜》)的無形宣傳,也因著名的文學流派“荷花淀”此前在文壇的一時之重,白洋淀的美麗如今蜚聲中外。它的143個淀泊,被3700多條溝濠連接,淀淀相通,溝濠相連,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宮。淀區景色秀麗,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淀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淀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淀,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床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
如此的描寫非常容易令人產生神往的感覺的,因此連我這個本地人都每隔兩年都去重游一次,去領略這顆華北明珠年年不同的秀麗氣質。
看了報紙上白洋淀舉辦荷花節的廣告,早就張羅著出去玩一趟的老舅就找了量小面包和轎車,帶上他一雙兒女、幾個屬下、四個親戚和我們兩口子,浩浩蕩蕩驅車前往景區。
走津保高速路,下路再走一段很平坦的專通景區的公路,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白洋淀新碼頭,進碼頭停車場之前,就已車輛擁擠,起起停停,終于進到車位。迫不及待我們跳出汽車,一股夾帶著新鮮蘆葦味道的空氣鋪面而來,這味道太熟悉了。
碼頭大堤上,游人如織,方言各異,穿著時尚-----每年白洋淀都吸引京津地區乃至更遠大城市的人前來觀光,作家徐光耀取材于“雁翎隊”而撰寫的《小兵張嘎》最近被演繹重拍,更是加大了白洋淀在新生代中的知名度。
碼頭泊處人流熙攘,排隊很久才買到票,這張門票包含主景點“荷花大觀園”和一些輔景點,這時天氣陰轉雨,我們找到一艘帶頂棚可以遮雨的機動游船。啟動后開往蒼綠蘆葦蕩的縱深。
此時的碼頭水面上花花綠綠的是船進船出。每當游移穿梭的快艇高速從旁駛過,蕩起的巨波沖擊的我們的游船立刻劇烈搖晃起來,同船的女性時常驚叫起來,再看船老大,則閑逸無事般,很有“縱有排天巨浪,我自巋然不動”的大將風度,想必經多不怪。雨點漸大,船蓬掉下的水珠漸綴成水線往下淌,此時的淀溝景色居然別有情致:兩邊蘆葦沙沙起伏,水面飛珠濺跳。竟略有張志合詩里“斜風細雨”的情景。偶爾也有兩邊瑟瑟站著鸕鶿的人力捕魚船在波濤涌動的水面費力劃過,看那鸕鶿的眼睛昏昏欲睡,似乎也不看好這種天氣能有什么好收成。
船在曲折綿延的蘆葦蕩中繼續穿行,不斷旁逸斜出的溝岔使人聯想到當初日本鬼子是如何狼狽的被雁翎隊在里面搞的暈頭轉向的。因為水位略有下降,交連縱橫的白色蘆葦根不時露出,叫我聯想起小時候在家鄉一片小蘆葦蕩里摸魚的情景,每當在錯綜的蘆葦根中摸到肥碩的鯽魚,為了不叫它跑掉,就索性連魚帶葦根一起牽牽連連的抓出水面。
不到半個時辰,水面再次開闊,眾多人力和機動游船在我們行進的主河汊右側一水寨摸樣景點前依次泊定,紅色隸味十足“荷花大觀園”五字鎦書于古色古香的牌樓正頂,主景區終于到了。棄船登岸時,雨勢依然未小,眾人只好撐傘隨其他游客迤儷前進,過一雅致竹橋后,正式進入景區,左側清池按區域則開始有睡蓮、碧蓮、紅蓮等蓮花的展示,大家都知道這是正餐開始前的開心點,真正美味在后面,因此都未及細看,繼續迤迤前行,偶爾回觀,游人們花花綠綠的傘與水中爭奇斗艷的荷花交相輝映,煞是好看。
過不多時,一排古色古香平房建筑赫然眼前,細看,原來是荷花大觀園書畫展覽館,因為跟我們的職業有關,另外也權當避雨,大家魚貫進入畫館。粗略觀賞,其中所有繪畫以及書法皆以荷花為題材,繪畫中無論工筆還是寫意,表現的荷花的精氣神都奕奕紙上,書法也蒼勁老到,最后大家的結論是:作品還算可以。
游覽完畫廊,抬頭時,萬畝田田荷花豁然眼前,流翠瀉碧接天而去,我們到了大淀荷花主景區.主景區布局獨特,為了營造人在萬畝荷中游的美麗情景,荷花大淀中鋪設了曲折回環的木制浮橋通往景區各角度和方向,浮橋中間斷續點綴著亭、廊和高拱的月橋。走浮橋入淀賞荷雖沒有泛舟弄蓮之詩意,但當有別樣感受。試探般邁上晃晃悠悠的只有兩根粗大纜繩牽連的水上浮橋,,待習慣這種“水上行”的方式后,不甚塌實的心情逐漸被一種刺激和新鮮感所代替,不覺間,已入荷花深處,荷葉晶碧如斗,水珠在葉中輕靈滑動到葉心匯聚成更大的水珠,盈盈的如美人嬌臥般。碩大新綻的荷花在浮橋兩側觸手可及.無論粉紅、淡綠、堇紫還是素白,皆婀娜輕靈,搖曳多姿,嬌嫩花瓣含珠帶露,迎風楚楚輕擺,幽香暗送,好令人心動的出水芙蓉。想到白居易的《東林寺白蓮》中描寫的“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白日發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覺得簡直貼切無比。仔細注目這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之花,一種飄渺的意識油然升華.《詩經》中說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想必古人睹此纖塵不染的高貴植物,心中亦必欣然有感。
沉浸于綠海花鄉,不覺天已放晴,大家歡呼起來,這樣就不必在因雨而濕滑的木浮橋上小心翼翼的挪行了。行程加快,很快將走到浮橋東盡頭。荷花掩映圍繞的一座淀中小島上,一組灰瓦白墻色彩莊重且典雅的北方民宅式建筑映入眼簾,近前后看清原來是孫犁紀念館.孫犁,這位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淀派”的開創者,曾以其不露雕痕、平素卻飽含感情的的文字展開過發生在冀中大地上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畫卷,這些文字記錄了一段難以磨滅的歷史,也使白洋淀隨這些文字蜚聲海內外。懷著對大師的景仰,我們入館肅然瞻仰了這位布衣大師的雕像,并認真覽讀了他的生平事跡。大師一生寫白洋淀,最終魂駐這片美麗的土地,其心當堪慰。
從浮橋上岸,環淀堤而行,楊柳絲絲近水,裊娜輕擺,點綴萬畝荷花,使人幾疑身在西湖。環堤路很長,我們一行索性搭上一種象長長的旱船般的環堤觀光車,這樣走車觀景,半小時后,到了此行的最后一個景點:荷花陸地展覽區,設這個景點的目的是叫游人近距離接觸、欣賞荷花。整個展覽區微型荷池星羅棋布,各種顏色、形狀的荷花移栽其中,有“睡蓮”“千瓣蓮”、“碧血丹心”、“白牡丹”、“落霞映雪”、“杏花春雨”“焉然一笑”等等,如美人嬌臥,如新麗出浴,象小娥含羞,似仙子凌波,但皆瓊英照水、絹綰素結,楚楚動人之至!我們不停的拍照,忘情的欣賞,驚嘆的贊美……
白洋淀距離保定市不過60公里,交通便利。因為很近,因此我第一次游覽白洋淀是在上高中的時候騎自行車去的。借助影視作品(如《小兵張嘎》、《紅旗譜》)的無形宣傳,也因著名的文學流派“荷花淀”此前在文壇的一時之重,白洋淀的美麗如今蜚聲中外。它的143個淀泊,被3700多條溝濠連接,淀淀相通,溝濠相連,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宮。淀區景色秀麗,物產豐富,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春季,水域清澈,煙波浩森,蘆葦翠綠,一片勃勃生機;夏季,蓮菱蒲葦隨風搖曳,滿淀荷花盛開,湖內白帆點點,使人暑意頓消;秋季,白洋淀天高氣爽,氣候宜人,魚跳水面,蟹肥味香、魚船隊隊、捕撈繁忙;冬季,白雪皚皚,冰封大淀,一派北國風光,各種冰床穿梭往來,如同燕子在空中飛翔,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滑冰場,可任自由馳騁。
如此的描寫非常容易令人產生神往的感覺的,因此連我這個本地人都每隔兩年都去重游一次,去領略這顆華北明珠年年不同的秀麗氣質。
看了報紙上白洋淀舉辦荷花節的廣告,早就張羅著出去玩一趟的老舅就找了量小面包和轎車,帶上他一雙兒女、幾個屬下、四個親戚和我們兩口子,浩浩蕩蕩驅車前往景區。
走津保高速路,下路再走一段很平坦的專通景區的公路,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白洋淀新碼頭,進碼頭停車場之前,就已車輛擁擠,起起停停,終于進到車位。迫不及待我們跳出汽車,一股夾帶著新鮮蘆葦味道的空氣鋪面而來,這味道太熟悉了。
碼頭大堤上,游人如織,方言各異,穿著時尚-----每年白洋淀都吸引京津地區乃至更遠大城市的人前來觀光,作家徐光耀取材于“雁翎隊”而撰寫的《小兵張嘎》最近被演繹重拍,更是加大了白洋淀在新生代中的知名度。
碼頭泊處人流熙攘,排隊很久才買到票,這張門票包含主景點“荷花大觀園”和一些輔景點,這時天氣陰轉雨,我們找到一艘帶頂棚可以遮雨的機動游船。啟動后開往蒼綠蘆葦蕩的縱深。
此時的碼頭水面上花花綠綠的是船進船出。每當游移穿梭的快艇高速從旁駛過,蕩起的巨波沖擊的我們的游船立刻劇烈搖晃起來,同船的女性時常驚叫起來,再看船老大,則閑逸無事般,很有“縱有排天巨浪,我自巋然不動”的大將風度,想必經多不怪。雨點漸大,船蓬掉下的水珠漸綴成水線往下淌,此時的淀溝景色居然別有情致:兩邊蘆葦沙沙起伏,水面飛珠濺跳。竟略有張志合詩里“斜風細雨”的情景。偶爾也有兩邊瑟瑟站著鸕鶿的人力捕魚船在波濤涌動的水面費力劃過,看那鸕鶿的眼睛昏昏欲睡,似乎也不看好這種天氣能有什么好收成。
船在曲折綿延的蘆葦蕩中繼續穿行,不斷旁逸斜出的溝岔使人聯想到當初日本鬼子是如何狼狽的被雁翎隊在里面搞的暈頭轉向的。因為水位略有下降,交連縱橫的白色蘆葦根不時露出,叫我聯想起小時候在家鄉一片小蘆葦蕩里摸魚的情景,每當在錯綜的蘆葦根中摸到肥碩的鯽魚,為了不叫它跑掉,就索性連魚帶葦根一起牽牽連連的抓出水面。
不到半個時辰,水面再次開闊,眾多人力和機動游船在我們行進的主河汊右側一水寨摸樣景點前依次泊定,紅色隸味十足“荷花大觀園”五字鎦書于古色古香的牌樓正頂,主景區終于到了。棄船登岸時,雨勢依然未小,眾人只好撐傘隨其他游客迤儷前進,過一雅致竹橋后,正式進入景區,左側清池按區域則開始有睡蓮、碧蓮、紅蓮等蓮花的展示,大家都知道這是正餐開始前的開心點,真正美味在后面,因此都未及細看,繼續迤迤前行,偶爾回觀,游人們花花綠綠的傘與水中爭奇斗艷的荷花交相輝映,煞是好看。
過不多時,一排古色古香平房建筑赫然眼前,細看,原來是荷花大觀園書畫展覽館,因為跟我們的職業有關,另外也權當避雨,大家魚貫進入畫館。粗略觀賞,其中所有繪畫以及書法皆以荷花為題材,繪畫中無論工筆還是寫意,表現的荷花的精氣神都奕奕紙上,書法也蒼勁老到,最后大家的結論是:作品還算可以。
游覽完畫廊,抬頭時,萬畝田田荷花豁然眼前,流翠瀉碧接天而去,我們到了大淀荷花主景區.主景區布局獨特,為了營造人在萬畝荷中游的美麗情景,荷花大淀中鋪設了曲折回環的木制浮橋通往景區各角度和方向,浮橋中間斷續點綴著亭、廊和高拱的月橋。走浮橋入淀賞荷雖沒有泛舟弄蓮之詩意,但當有別樣感受。試探般邁上晃晃悠悠的只有兩根粗大纜繩牽連的水上浮橋,,待習慣這種“水上行”的方式后,不甚塌實的心情逐漸被一種刺激和新鮮感所代替,不覺間,已入荷花深處,荷葉晶碧如斗,水珠在葉中輕靈滑動到葉心匯聚成更大的水珠,盈盈的如美人嬌臥般。碩大新綻的荷花在浮橋兩側觸手可及.無論粉紅、淡綠、堇紫還是素白,皆婀娜輕靈,搖曳多姿,嬌嫩花瓣含珠帶露,迎風楚楚輕擺,幽香暗送,好令人心動的出水芙蓉。想到白居易的《東林寺白蓮》中描寫的“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白日發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覺得簡直貼切無比。仔細注目這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之花,一種飄渺的意識油然升華.《詩經》中說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想必古人睹此纖塵不染的高貴植物,心中亦必欣然有感。
沉浸于綠海花鄉,不覺天已放晴,大家歡呼起來,這樣就不必在因雨而濕滑的木浮橋上小心翼翼的挪行了。行程加快,很快將走到浮橋東盡頭。荷花掩映圍繞的一座淀中小島上,一組灰瓦白墻色彩莊重且典雅的北方民宅式建筑映入眼簾,近前后看清原來是孫犁紀念館.孫犁,這位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淀派”的開創者,曾以其不露雕痕、平素卻飽含感情的的文字展開過發生在冀中大地上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畫卷,這些文字記錄了一段難以磨滅的歷史,也使白洋淀隨這些文字蜚聲海內外。懷著對大師的景仰,我們入館肅然瞻仰了這位布衣大師的雕像,并認真覽讀了他的生平事跡。大師一生寫白洋淀,最終魂駐這片美麗的土地,其心當堪慰。
從浮橋上岸,環淀堤而行,楊柳絲絲近水,裊娜輕擺,點綴萬畝荷花,使人幾疑身在西湖。環堤路很長,我們一行索性搭上一種象長長的旱船般的環堤觀光車,這樣走車觀景,半小時后,到了此行的最后一個景點:荷花陸地展覽區,設這個景點的目的是叫游人近距離接觸、欣賞荷花。整個展覽區微型荷池星羅棋布,各種顏色、形狀的荷花移栽其中,有“睡蓮”“千瓣蓮”、“碧血丹心”、“白牡丹”、“落霞映雪”、“杏花春雨”“焉然一笑”等等,如美人嬌臥,如新麗出浴,象小娥含羞,似仙子凌波,但皆瓊英照水、絹綰素結,楚楚動人之至!我們不停的拍照,忘情的欣賞,驚嘆的贊美……
清香醉人不知暮,和風動襟方醒初。沉浸于仙境般蓮花世界,不覺日已西斜,幾乎環淀一周后,我們出“寨門”找到來時我們乘坐的游船,馬達響起,我們戀戀不舍的結束了浪漫的白洋淀之游!
關鍵字: 保定市 白洋淀 蘆葦蕩 荷花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