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風光--普寧寺、普樂寺
普寧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據史載,乾隆帝于是年五月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的武裝叛亂,冬十月,在避暑山莊宴請并封賞厄魯特蒙古四部的上層首領,乃模仿桑耶寺風格,循舊制建此寺。
寺廟規模宏大,占地約23000平方米,綜合漢、藏寺廟建筑形式。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
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
承德普寧寺碑亭
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綠剪邊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殿內主供有布袋和尚,四大天王,以及護法神韋陀像。
承德普寧寺天王殿
大雄寶殿。它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上覆黃頂綠邊的琉璃瓦。頂部大脊置一銅制鎏金喇嘛塔。殿內正中供三世佛,兩側則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墻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
承德普寧寺大雄寶殿
大乘閣高三十七米,外觀正面六層重檐。閣內矗立著一尊高二十二米,為中國最高大的一尊木雕千手千眼觀音佛像。這尊佛像胸圍15米,重約110噸。大佛頭頂上還有一個一點二米高的小佛,傳說那是觀世音菩薩的老師無量佛。將它置于頭頂,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承德普寧寺大乘閣
大乘閣四周有黑、紅、白、綠四色塔和八個白色高臺,分別象征佛經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
普寧街:這是現代人造的仿古街道,表現康乾盛世時的市井風情。是兩排小平房,出售各種與佛教有關的用品和一些紀念品。穿過這條小街,我們就告別了普寧寺。
普寧街4
普寧街3
普樂寺俗稱圓亭子,建于乾隆三十一年,是為安置歸順的哈薩克、布魯特族而建。全寺建筑為漢藏結合式,前半部承襲迦藍七堂,后半部融進藏式風格。
前山門:正對避暑山莊,呈眾星拱月態勢 ,象征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承德普樂寺
天王殿五間,與普寧寺天王殿大體相同,殿脊用云紋花琉璃瓦,上置三座琉璃喇嘛塔。殿內供有四大天王和彌勒、韋馱像。
承德普樂寺天王殿
寺內的主體建筑旭光閣,完全是仿造北京天壇祈年殿,閣中須彌座上的主體“曼陀羅”上有一尊銅制的藏傳佛教的佛像,即“上樂王佛”,又稱“歡喜佛”。閣內的天花藻井,在外八廟諸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承德普樂寺旭光閣
後山門正對磬錘峰。乾隆認為磬錘峰為神物,是上天的啟示,故在寺的後部又辟一個山門,這是我國寺廟中少見的建筑布局。
承德普樂寺1
關鍵字: 準噶爾 千手觀音 普寧寺 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