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式建筑,又帶有明顯濃厚的伊斯蘭風格。座西迎東的山門是出檐式,西邊矮墻陪襯,中開三門,一大兩小。大門上有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所制“清真大寺橫匾一塊,兩側由“國泰“民安兩短匾做襯。大門一般不開,只在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祭時才敞開,平時人們由南、北兩個小門進寺。
進入山門,在圣殿的后壁上,分別雕刻著魏碑體“認主獨一、“日監在茲、極樂真境,墻的中間是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時任綏遠都統的馬福祥(回族)題寫的:“正心誠意修身以及“見性、“明心。馬福祥的楷體手書,筆勢雄渾,蒼勁有力。
清真大寺的主體建筑是圣殿,基地約1米高,殿長26.50米,寬16.50米,共25間房子大小,為水磨青磚中式建筑。圣殿門向東,為三開拱式門,門前有約長3米寬同圣殿的月臺,三面用青磚矮墻圍著。圣殿門上,有阿拉伯文的磚雕及花卉磚雕相襯托,極備燦爛,可謂建筑的珍品。圣殿最具特色的當數其頂部,登高眺望,可看到5座出檐小塔樓將殿頂連為一體,四座玲瓏六棱塔樓簇擁著中間一座八角塔樓。中間塔樓頂矗立著一彎新月,閃閃發光。整個殿頂錯落有致,起伏多變,極具藝術性。五頂,意寓伊斯蘭教信仰的“五大天命。“五大天命又稱“五項功課,即念作正詞、堅持禮拜、齋戒一月、交納天課、麥加朝覲,穆斯林一般簡單將它概括為五個字:“念、禮、齋、課、朝。這五項內容既是功修和制度,又是伊斯蘭教法定的宗教義務,被視為體現虔誠信仰的基石。在清代閉塞的歸化城(現呼和浩特舊城),已用中國傳統建筑風格體現出伊斯蘭文化的內涵,并將其表現得水乳交融、天衣無縫,令人嘆為觀止。殿內規模宏敞,由12跟立柱支撐著整個殿宇穹廬。廳柱為赫紅油漆所漆,上有雕刻精細的阿拉伯經文,刀工講究,可謂巧奪天工。整個大殿內的頂梁、天花板,繪著色彩鮮艷的裝飾畫,雕梁畫棟,綺麗多彩,匠心獨運。墻壁潔白無暇,書以碩大伊斯蘭經文,莊重典雅。
關鍵字: 內蒙古 古蘭經 呼和浩特 清真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