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音海爾瓦
哈音海爾瓦廟是鑲黃旗境內最有影響的大型寺廟,它距今鑲黃旗政府所在地約9公里,現為鑲黃旗藏傳佛教喇嘛教唯一的一處宗教活動場所。
據說,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在印度的菩提樹下頓悟佛理,創立了佛教。西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之后,歷經發展,佛教又劃分了兩個體系,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為顯宗和密宗。公元七世紀,蓮花生大師將密宗傳入西藏后與苯教反復斗爭、相互滲透、融合,最后形成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藏傳佛教。因為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取得佛學學位的僧人在藏語中被稱為“喇嘛,所以,人們就稱藏傳佛教為“喇嘛教。那藏傳佛教又是怎樣傳入蒙古地區的呢?其實,藏傳佛教傳入內蒙古地區始于明朝隆慶、萬歷年間(1567-1620)。回溯元朝時期,紅教主要傳布于蒙古貴族間。由于紅教不甚守戒律,明永樂年間,西寧人宗喀巴對喇嘛教進行了一次改革,主張“敬重戒律,提倡苦行,即不娶妻,禁飲酒,戒殺生等等。元后,俺答汗統治時期,蒙古地區與明朝修好,原始的薩滿教和紅教等已不適合當時的政治需要。此外,西藏的黃教勢力也需要蒙古貴族的支持。這樣,1578年,俺答汗在青海仰華寺會見達賴三世,許愿用金身塑釋迦牟尼像。同時,俺答汗主持召開仰華寺大會,在這次大會上,蒙古當權者和黃教僧侶達成共識,黃教從此傳入蒙古地區。
鑲黃旗哈音海爾瓦廟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據記載,當時有一個從西藏來傳教的喇嘛,在鑲黃旗建了一座廟,稱馬王廟。建廟過程中和建成后,王公富牧們都曾大力資助,一些牧民還不斷送子弟到廟里當喇嘛。十幾年后,該廟僧眾已有五六十名。康熙四十八年(1709),商都馬群總管云東將該廟的建造、發展情況上奏朝廷,清圣祖十分贊賞,給該廟取名“廣益寺,賜給一尊50兩重的哈音海爾瓦銀佛。此后,該廟又叫哈音海爾瓦廟。
關鍵字: 內蒙古 哈音海爾瓦 藏傳佛教 鑲黃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