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宗寺景區
年前,在廣闊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的南端,崛起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筑群落,它就是曾經聞名中外的多倫諾爾匯宗寺。匯宗寺是喇嘛教格魯派寺廟,也就是俗稱的黃教寺廟。大家都知道,喇嘛教就是指藏傳佛教,它分為多種教派,最初主要有寧瑪(紅教)、薩迦(花教)、本布(黑教)、噶舉(白教)等。
喇嘛教傳入內蒙古地區是在十三世紀初,也就是元朝初年,先后由花教和紅教占統治地位。到了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針對紅教的不太守戒律等做法,西寧人宗喀巴對喇嘛教進行了一次改革,主張“敬重戒律,提倡苦行,不娶妻,禁飲酒,戒殺生等。其繼承衣缽的方法則以“轉世代替“父子相傳。宗喀巴創立新的宗派后,為了與紅教區別,穿黃衣戴黃帽,因此被稱為黃教,通常也稱“格魯派。黃教出現以后,贏得了蒙古族首領的大力支持,在內蒙古地區廣泛傳播。清朝確立統治后,也極力推崇黃教,內蒙古地區掀起了建造喇嘛廟的高潮。
至于匯宗寺的興建,還要從康熙皇帝說起。康熙8歲登基,16歲親政。他為了鞏固政權,一連解決了幾個很重大的問題,先除鰲拜,繼而平三藩,最后收復了臺灣。之后,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北部邊疆蒙古人的問題了。正好,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88年,噶爾丹發兵攻打漠北的外蒙古,外蒙三部潰敗,他們在大喇嘛哲布尊丹巴的帶領下,向康熙帝求援,請求庇護。康熙帝為了表示對哲布尊丹巴的優待,特意將其安置在水草豐美、位置適中的多倫諾爾草原。兩年后,噶爾丹以追趕哲布尊丹巴和土謝圖汗為名,攻入內蒙古,清廷邊關危急。康熙帝親率大軍與噶爾丹開戰,在多倫以北的烏蘭布通擊潰噶爾丹軍隊。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率文武百官在多倫諾爾草原組織了外蒙古三部和內蒙古四十八旗的大會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多倫諾爾會盟。會盟中,外蒙古三部正式歸附清朝,按照內蒙古的管理形式設旗編佐,納入到清朝的統治范圍內,這樣,清朝的北方版圖正式劃定。為了體現這次會盟意義的重大,蒙古各部王公建議修建一座喇嘛寺廟,作為永久紀念。康熙帝十分贊同,下詔書在多倫諾爾會盟地的原址修建一座寺廟。廟宇建成之后,康熙帝派遣章嘉活佛為寺廟主持,并在多倫設立了管理整個內蒙古地區喇嘛教事務的機構,即多倫喇嘛印務處。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的時候,康熙帝看到多倫的寺廟建設得相當華麗,來自蒙古各地的僧人都潛心理佛,蒙古各部也經常到這里聚會,龍顏大悅,于是為寺廟賜名 “匯宗寺,意思是“佛經無二,統之一宗,并親題匾額,御書匯宗寺碑文和漢白玉碑一對,用蒙、漢、滿、藏四種文字詳細敘述了建寺緣由及過程。
關鍵字: 內蒙古地區 噶爾丹 多倫諾爾 匯宗寺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