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八旗祀祖
從清初編成八種旗色二十四旗軍籍以后,無論地位如何崇高,也要有軍籍,即如皇帝,也要編入鑲黃滿洲旗(旗如一師),第一甲喇(甲喇讀"扎連",如一旅)第一牛錄(牛錄即佐領,如一營), 也要算這個佐領--營長所屬的士兵,只除皇帝外都寫履歷為"某某佐領下某某",皇帝寫"某某佐領上御名",宗人府注檔,就要如此寫法,清末時皇帝佐領,就是宗室名叫鐵山的(原住魏家胡同), 所以鑲黃旗為八旗第一旗。二十四旗內,滿蒙漢各分八旗,只以蒙古八旗來論,全是清初編入的內外蒙(內蒙最多)人,即如京旗中的"博爾濟吉特氏",和蒙旗此姓相同,全是成吉思汗皇帝之后,至今京旗此姓的人,還能說出是元太祖第幾世孫。
京中蒙古旗民,結婚和祀祖,三百年來尚能保存原來特有禮節。蒙古旗民祖先堂,沒有桿子、板子(滿)、影匣(漢),而供"祖城"。祖城形式是: 一塊四尺寬、三尺高的黃布簾,謂之"城簾",也稱"城門"。內懸和城簾大小相等的黃布半截口袋,共分九格,即成九個口袋相連形,謂之"祖堂"。 每個口袋內,各置祖先圣像一尊。圣像系布質做成,上半身露于口袋外面,下半身藏在袋內,上半身只露面部,肩以下不分,面部采用白布制成,上畫五官,后腦勺采用檳榔瓢為襯,從外不能看見。九尊圣像,最左一尊無頭(相傳盡忠國家,失卻頭顱,尸身尚能騎馬歸回,清太祖封任何官爵,尸身皆不倒下,至"難道封你為祖宗嗎"?方應聲倒下,所以列入祖堂之中)。城簾和祖堂上端相連,懸于屋內西墻,即稱"祖城"。
新年祭祖禮節供品是:以黃油(即牛油,惟須用由蒙販來真貨)炒黃米,用樺木淺碗盛貯,謂之"拉拉兒"(前拉字念第二聲),碗中撥出空心,傾入已溶黃油,搓棉花作捻,放入油中,候燃。至除夕日晨起,揭去哈達和舊掛錢,用燒酒噴灑城簾,灑酒為祓除不潔。灑完,由族長起叩首,一跪九叩首,共三跪二十七叩首。即首完畢,卷起城簾,謂之"開城"。隨供拉拉兒八碗,灶王前一碗共九碗,燃點拉拉兒中棉捻。再以酒灑已開城的祖堂,并用筷子蘸酒,遍抹圣像口部,再三跪二十七叩首,是為除夕辭歲畢。
至新正初二日晨起,由族中長男,以箸挑拉拉兒遍抹圣像口部,稱為"密喇"(密喇與抹酒,即無頭一位,也須抹在腔口),密喇完仍三跪二十七叩首。叩首畢,放下城簾,是為"關城"。再用酒噴酒城簾,灑畢,粘貼白滿洲靈字掛錢,懸哈達,再三跪二十七叩首,隨即撤拉拉兒供,謂之禮畢。
全族共享拉拉兒,將拉拉兒傾入鍋中,稍加水,熱即加糖分食(因拉拉兒已為熟物),拉拉兒不能絲毫給外姓人吃,雖同為蒙古旗人或至戚,也不能分食。近年禮節簡陋,哈達已不用,叩首也減為一次,只在開城后,行一次三跪二十七即首而已。蒙古八旗,平日建醮,也是祭祖不祭天。祭祖用全羊(滿洲祭祖祭天全用豬),召喇嘛唪平安經,施莜面法食,如中等以下人家,每月建醮祭祖的,通常只召三名喇嘛。祭祖用羊為大祭,有錢人家也有在新年舉行的,滿地皆鋪油布,同族人跪,外賓坐,全都席地,開城領牲,請全族和來賓,共享胙肉。由族長捧肉一方,是為"神余",遍請眾人領受,但因領此肉的,必須吃完,所以通例皆沒人敢領這塊神余,只吃以后零盤小碗罷了。
關鍵字: 如何 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