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天籟之音: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草原是音樂的海洋。那里一株草、一朵花都跳躍著靈動的音符,散發著沁人心脾的味道。生于斯長于斯的蒙古人民更是一個音樂的民族。馬背上,勒勒車上,蒙古包內……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永遠飄動著不絕如縷的蒙古先祖們留給他們的歌。
一千多年前,蒙古人先祖走出額爾古納河,向蒙古高原遷徙。伴隨著狩獵業轉而為畜牧業,長調民歌逐漸發展成熟。同時又得以馬頭琴這一代表草原文化的樂器相配合,兩廂相映成輝。
拉馬頭琴的老人
長調為蒙語“烏日汀道”的意譯,意即長歌,善于抒情,尤為稱道是長調的悠揚的旋律和繁復的波折音。演唱時,常有將一個完整樂段由低音區提到高音區,再降至低音區,有時一支長調要用幾組這樣的過程。長調歌腔舒展,高亢奔放,字少腔長,加之起伏的顫音,唱起來豪放不羈,一瀉千里。相關閱讀:你可知道蒙古族馬頭琴的來歷?
長調歌詞來自大草原,多描寫草原、駿馬、牛羊、藍天、白云等。傾心聽一曲長調民歌,猶如身臨蒼茫大草原。綠綠的草原,蒼茫遼闊。碧空如洗,朵朵白云靜靜浮動。牛羊悠然吃草,遠處星星點點的蒙古包珍珠般散落于翡翠盤內。天地相接,渾然一體,構成了異常瑰麗的畫卷。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相關閱讀:蒙古族的經典民歌:嘎達梅林
資料圖片:著名長調歌唱家哈扎布在演唱
有蒙族人必有長調,節日慶典、婚禮宴會、親朋相聚、那達慕……處處可聞馬頭琴聲和長調歌聲。現今依然有許多優秀的長調民歌在傳唱,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輪番酒之歌》、《查干套海》等;有流行于呼倫貝爾的《遼闊的草原》等;有流行于錫林郭勒的《小黃馬》、《走馬》等;有流行于科爾沁草原的《威風矯健的馬》、《思鄉曲》……
從靜靜的額爾古納河,到遼闊錫林郭勒草原,從巍巍的大青山脈,到廣袤的巴丹吉林沙漠。無處不飄蕩著悠揚動聽的蒙古族長調民歌。那委婉的旋律,寬厚的唱腔,高亢的音域不知征服了多少人,也不知陶醉了多少人。
蒙古族長調藝術團在臺灣演出 (攝影:額博)
2005年11月25日,經中國和蒙古國兩國共同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蒙古族長調民歌宣布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自此,蒙古族長調民歌悠揚奔放的旋律,從遼闊的蒙古草原飄向了世界。
關鍵字: 勒勒車 天籟之音 蒙古包 蒙古族長調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