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赤地不毛”有傳說
日月山,從海拔2200米很快上升至海拔3500米。這里看不到陡峭的山峰、險峻的峽谷,只有分別坐落兩個山頭的日亭和月亭,隔山對望,似一對唇齒相依的情侶,又如衛士一般忠誠的守望在那里。
日月山景色
日月山屬于祁連山脈的一個分支,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90公里,是一條自然地理分界線,又是一條人文地理和人文景觀的分界線。從地理角度來講,它是青海農牧區的分界嶺;從人文方面看,它是蒙、藏和漢、回族的分界嶺。登上峰頂遠眺,山的東麓是富饒美麗的湟水河流域,流入黃河奔向大海;林木蒼翠掩映著村莊田舍,阡陌縱橫,麥浪翻滾,是以漢族為主的農業區。而西北方的河流則注入內陸湖――青海湖,那里山巒綿亙,草原無際,是藏族蒙族同胞放牧牛羊的天然牧場。
由于日月山上的土層為第三紀的紅色土,所以古代稱為“赤嶺”。曾有“土石赤,赤地不毛”之說,可想這里昔日的荒涼。赤嶺曾經是唐王朝與吐番的分界線,唐開元年間曾立有界碑。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中原通向西南地區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到了唐代,文成公主又是經日月山前往葉蕃和親,成就了著名的唐蕃古道,而日月山自此以后更成為各朝代中原地區通往西藏的必經之路。
傳說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曾經住在此地,她站在日月山頂翹首回望東方,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取出臨行前母后所賜的日月寶鏡觀看,鏡中卻出現長安的繁華景色。公主悲喜交加,想到自己和親的重任,便毅然將日月寶境拋下赤嶺。然而寶鏡變成了碧波萬頃的青海湖,公主的淚水卻匯成了涓涓倒淌河。于是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公主,就把赤嶺改名為日月山。
古老的日月山見證了久遠的滄桑歷史,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日月亭仍屹立于古道旁,仍舊在向過往的人們講述著美麗的傳說與故事。
日月山氣候:海拔3500米,為典型的大陸性高原氣候,冬季干燥,夏季溫涼,日照充足。但在夏季,氣候瞬息即可突變,時而烈日當空,時而又雪花紛飛。
關鍵字: 傳說 內蒙古 日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