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寢臺
在廣饒縣城以北偏東二十五華里的花官鄉恒臺村西南隅,有一座拔地而起、巍然矗立的高臺,俗稱恒公臺, 史書名之曰柏寢臺。柏寢臺一名的來歷,據《漢書》顏 師古注,是“以柏木為寢室于臺之上也因此名為柏寢臺。柏寢臺系人工筑成的土質高臺,始建時間未詳。《 史記》載:“漢武帝有故銅器,問李少君,君曰:此器 齊恒公十年陳于柏寢。已而驗其刻,果齊桓公器。據 此可知,柏寢臺至遲建于齊恒公十年(公元前676年), 距今已有2600多年了。柏寢臺原稱路寢,是齊候的行宮。《左傳》記載: “經二十有六年(即齊景人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 ,齊候與晏子坐于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 此乎?《韓非子》中記載:“齊景公與晏子游于少海, 登柏寢之臺而望其國,曰:lsquo;美哉,泱泱乎!司馬遷 《史記。齊太公世家》中亦有類似記述:“齊景公三十 二年,慧星見。景公坐柏寢,嘆曰:“堂堂!誰有此乎? 群臣皆泣,晏子笑uml;uml;uml;《晏子春秋》中記載:“景 公宿于路寢之宮uml;uml;uml;由之可見,柏寢為齊候行寢之 宮室當不容置疑。柏寢臺南距齊國都城臨淄40公里,緊臨古稱四瀆之 一的濟水,北邊是齊國與燕、趙二國的分界─黃河天險, 東北方45公里即是渤海(少海)。周圍一帶,平野廣漠, 彌漫無際。登上柏寢臺遠眺,齊國南屏的稷山、鼎足山、 鳳凰山等山戀隱約可見,中部淄水、澠水、時水、女水、 北陽水等諸河川流不息,東北部瀕臨渤海,泱泱齊國, 面山負海,疆域遼闊,土地膏腴,宜于農桑,饒有魚鹽。 齊恒公仰賴得天獨厚的優勢,任人唯賢,推行新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齊恒公筑起巍巍高 聳的柏寢之臺,無疑是齊國強盛的象征。據史書記載, 齊恒公曾于柏寢臺會盟諸侯,故此臺又稱恒公臺。明代 會元李舜臣曾作《齊霸盟臺》詩,單詠柏寢臺,其詩曰:筑臺當日費蒸飲, 臺成紛紛事簡書。禮講諸侯咸卒聚, 義招五禁總傾輪。器盈仲父功初著, 心怠威公業已疏。下馬不堪重吊古, 斷垣殘碣一丘墟。據傳、柏寢臺當初高達三丈許,方圓四十畝。臺上 殿宇壯觀,臺周翠柏蒼郁。2000多年來,雖然歷經風侵 雨蝕,柏寢臺遺跡仍存。現臺高6米、東西長150米,南 北寬120米,總面積1.92萬平方米。 漢八博士墓 漢八博士墓在廣饒縣城西南,其中六座位于花園鄉 冢頭村東,二座位于小張鄉小張村村北。據傳,漢代歐 陽生至其裔孫歐陽歙,八世傳《尚書》為博士,死后葬 此,所以稱“漢八博士墓。漢八博士之一歐陽生,字伯和,千乘郡(今廣饒縣)。 他受業于今文《尚書》創始人伏生,畢業致力于《尚書》 章句的研究和著作,因精通《尚書》被立為博士。歐陽 生的著名弟子是同郡倪寬。倪寬以精通《尚書》起家, 官至御史大夫。倪寬傳授。《尚書》給歐陽生的兒子, 歐陽生的兒子又傳給孫子,此后子承父業,世世相傳, 至歐陽歙共八世。漢光武帝時官至大司徒。漢八博士經歷了前后兩漢、十幾個皇帝,傳授《尚 書》近二百年,使《尚書》。歐陽學長期居于優勢地位、 立于官學、被后世學者奉為《書》祖、宗師。因此,漢 八博士墓在尊儒崇經的封建社會頗有名氣,不少儒生學 者來此憑吊瞻仰,許多歐陽氏的子孫后裔,不遠千理到 此尋宗認祖。漢八博士墓,建國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西北角,有一座綠瓦朱甍 、飛檐翹角 的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古建筑,這就是收錄于《中國名勝》的南宋大殿,殿身高10.39米,其構架方式為“六架橡屋,乳 對 四櫞 ,用三柱,斗拱重昴五鋪作,與宋“營造法式 的廳堂建筑“所載相同。這座大殿保持了宋代建筑有的 作法和風格,是山東省唯一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筑,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考察研究我國唐宋時期木 結構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
關鍵字: 創始人 建國后 御史大夫 文物保護 致力于 西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