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故城遺址
樂安故城遺址位于廣饒縣城北花官鄉草橋村,南距廣饒縣城12.5公里,西至博興縣的利城村(利縣故城)10公里,古濟水由西南而東北流至城址西南又折向東流,該城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80米。2500年前,我國偉大的軍事家、《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就誕生在這里。1956年全縣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山東省廣饒縣城北近30華里之草橋村有一座古城遺址,當時稱為“草橋遺址。1980年又進行了復查,在復查中,看到該村西南部現有其殘存的土筑古城墻和護城河(當地群眾稱為“城壕)遺跡一段。據明代《樂安縣志》記載:“今城北二十里外有故城址,酈道遠時見城。城址在古濟水之陽。經查《水經注集釋訂訛》、《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大事表》、《禹貢錐指》等史典,均有這樣的記載:“濟水又東逕薄姑城北,又東逕狼牙固西,又東北逕利縣城西,又東北逕樂安故城南(今廣饒縣城北之草橋村),又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歷瑯槐縣故城北,又東北入海。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草橋遺址在利縣與甲下邑之間,正是樂安故城位置之所在。1991年6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北京文物局、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以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諸多專家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考古鉆探與發掘,從該遺址出土的文物看,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附加錐紋紅陶鼎足,商周時期的陶壺、罐、盆及鬲、豆、盤等器物殘片;秦漢時期的磚瓦、石磨、盔形器和陶壺、陶盤、陶罐以及漏器的殘片和漢代的陶井壁殘片等。根據專家學者考古發掘的結果和實地踏勘野外,對照《四庫全書》、《漢書地理志》等史書記載和地圖標示證明:該城址即先秦齊國樂安故城遺址。這一發現,找到了孫武祖父孫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的樂安城,從而揭開了孫武故里在何處的千古之謎。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張政
關鍵字: 中國歷史博物館 四庫全書 山東省 廣饒縣 文物局 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