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廟
在曲阜城東北數百米的高阜之上,有一座歷史上著名的古廟,這就是祭祀中國西周初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周公的廟宇周公廟。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他輔佐武王伐紂曾兩次東征,并為西周奴隸制國家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奴隸主政治家。因后世帝王曾封周公為“元圣,故周公廟又稱元圣廟。周公廟歷經宋、金、元、明、清歷代6次增修擴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廟庭總面積達75畝,四周紅墻環繞,內分四進院落,有殿、堂、廡、亭、門、坊57間,歷代古碑30余幢,有檜、柏、楷、槐等古樹名木,交織庇蔭,蔚然壯觀。周公廟的大門和孔廟一樣,也叫“欞星門,為灰瓦覆蓋下的四層斗拱的牌樓式木坊,大門以內,為第一進院落,正中有南北甬道直達二門。院內東、西兩側墻中,各建有向外的石坊一座,東坊額刻“經天緯地,贊揚周公能以天地為法度,經管天下,撥亂反正。西坊額刻“制禮作樂,贊揚周公制定了治理國家的禮樂典章制度,為歷代封建王朝以德禮制國奠定了基礎。“承德門是周公廟的第二道大門,門內為第二進院落。甬道東側建有碑亭,內立清康熙二十六年玄燁祭周公廟的巨碑一幢,雕鏤技法嚴謹精細,盤龍回旋飛舞,龜趺昂首怒目,神態生動。御碑亭之后的“達孝門是周公廟的第三道大門。入達孝門,為第三進院落,也是周公廟的中心院落,正中大殿,名“元圣殿,是周公廟的主體建筑。殿為單檐歇山頂,高11.4米,廣5間,深3間,六梁二十四柱,斗拱層疊,頂覆綠瓦,里外門窗透雕,紅漆貼金彩繪。殿內正中枋檀上,高懸“明德勤施雕龍金字巨匾。左、右兩旁抱柱懸掛巨幅木雕金字對聯,均為清乾隆皇帝御書。殿內明間正中的石雕須彌座上,置雕龍貼金神龕一座,龕內端坐著紅顏白須的周公塑像,雙目炯炯,神態安詳。東旁梢間,有魯公伯禽塑像端坐在須彌座上,面向西,無神龕,面白烏須,冠冕章服,姿態恭謹。元圣殿前,建有寬闊的露臺,是當年祭祀周公舉行樂舞的地方。露臺左、右,建東、西廡各3間,祀魯國33位國君。元圣殿后,原建有“定鼎堂等建筑,現僅有殿基。元圣殿東、西各有跨院,東院建有“問禮堂,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造的,寓示“子入太廟,每事問故事。此堂已于清末倒塌,現殿基上僅存乾隆皇帝親書《謁元圣詞》石碑一幢。
關鍵字: 周公廟 封建王朝 撥亂反正 政治家 經天緯地 須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