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岐山與周公廟
(遠遠望過去,前面是鳳凰山,3000多年前“鳳鳴岐山”的典故就發生在古卷阿北部的鳳凰山上)
(我要去的周公廟位于歧山縣城西北7.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即《詩經》記載的“凰明矣,于彼高崗”處,唐武德元年(618)為紀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距今已1380多年)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于,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生于岐邑,死于豐都(今西安市西),曾輔佐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開國勛臣)
兒時曾從書本上知道一個典故,就是《鳳鳴岐山》,青年時代看過一場舞劇,名字叫《鳳鳴岐山》。后來從《國語·周語上》讀到周朝興起之時,有鳳凰一類的鳥在陜西岐山上鳴叫的記載。《詩經·大雅·卷阿》也有句曰:“鳳凰于飛,亦傅于天……鳳凰鳴矣,于彼高崗。”也是講鳳鳴岐山之事。岐山由于有鳳落于此,文王認為吉兆,便在西岐,封臺反朝歌,而故在此定都。后被后人廣泛流傳。鳳因此西周之時將鳳鳥視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頗重鳳鳥紋。
于是,鳳鳴岐山一直在我的記憶里占有一定的位置。我曾買回了《封神演義》這部書讀真研讀,得知了周文王、姜太公、商紂王等人物......今年有機會來寶雞,決定去岐山,去周公廟去看一下。
這是一個炎熱的午后,我乘車從寶雞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旅行來到了岐山周原廣場。
岐山地處八百里秦川西部,即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部的箭括嶺,因其地雙峰對峙,山有兩岐而得名。岐山是周王朝發祥之地,從周太王遷岐到周平王東遷近400年間,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有周公廟、鳳雛遺址,并出土大量周朝文物,以青銅器最為著名。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于這里病勢,“萬古千秋五丈原”,五丈原上有武候祠。
我要去的周公廟位于歧山縣城西北7.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即《詩經》記載的“凰明矣,于彼高崗”處,唐武德元年(618)為紀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距今已1380多年。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于,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生于岐邑,死于豐都(今西安市西),曾輔佐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開國勛臣。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少不更事,由周公攝政。在此期間,周公率軍東征,平定了管蔡之亂,穩定了周初政局。同時,他還制訂禮樂,建立朝綱制度,為鞏固新興的周王朝作出了卓越貢獻。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直為人們所樂道,周公不愧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十分鐘的路程,車子很快就到了周公廟。遠遠望過去,前面是鳳凰山,3000多年前“鳳鳴岐山”的典故就發生在古卷阿北部的鳳凰山上。《詩經》中曾描述此地為“有卷者阿,飄風自南”。因此,后世人稱這里為“古卷阿”。“岐邑多勝跡”,此話一點不假。走過去,周公廟門前古柏參天,走進山門院內綠蔭蔽日,花草遍地,清泉如鏡,有漢、唐、宋、元、明古木多株,還有名貴花木2000多株,雪松等人型樹木300多棵。廟區殿宇眾多,主要有周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殿,以及委婉、后稷殿,并有亭榭樓閣等。其建筑藝術具有濃郁的民族傳統風格。據《竹書紀年》載:成王三十三年,周成王曾率文武游于卷阿。可見,早在西周初期這里已是王室貴族的游樂場所。
廟區東北角有一自然泉眼,其泉水數年一涌,數年一涸,水來則時泰歲豐,去則天旱不收,當地人稱之為靈泉。 唐宣宗曾下詔給其泉賜名“潤德泉”。廟區玄武洞內有唐代所雕漢白玉玄武雕像一尊,其像披發無冠、赤足戎裝、手中掌劍、腳踏龜蛇,其玉雕工藝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并且當地勝傳摸像可治百病,故游人均以到此摸它為快事。
據介紹,周公廟風景名勝區現存古建筑三十多座,唐柏漢槐多株,植被豐茂,濃蔭蔽日,是寶雞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我國古代建筑群。從古至今,這里一直是人們的游覽場所,歷史上韓愈、蘇軾、康海等許多文人墨客曾來此游覽抒懷,留下了140多首游覽詩文和30多通碑石。
(廟區殿宇眾多,主要有周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殿,以及委婉、后稷殿,并有亭榭樓閣等)
(走過去,周公廟門前古柏參天,走進山門院內綠蔭蔽日,花草遍地,清泉如鏡,有漢、唐、宋、元、明古木多株,還有名貴花木2000多株,雪松等人型樹木300多棵)
(廟區東北角有一自然泉眼,其泉水數年一涌,數年一涸,水來則時泰歲豐,去則天旱不收,當地人稱之為靈泉。 唐宣宗曾下詔給其泉賜名“潤德泉”)
(從古至今,這里一直是人們的游覽場所,歷史上韓愈、蘇軾、康海等許多文人墨客曾來此游覽抒懷,留下了140多首游覽詩文和30多通碑石)
關鍵字: 鳳凰山 鳳鳴岐山 周公廟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