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陜西木偶戲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提線木偶戲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凈、丑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于世的雕刻大師。民國以后,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
而陜西木偶戲又叫小戲,或名“傀儡”戲,流行于關中西部,是一種獨特古老、深受群眾喜聞樂見的戲劇形式,誕生于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時期。
木偶過去頭用木雕,大小若拳頭,臉譜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須 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經過改進,頭用石膏翻模,紙殼脫胎,大 如拱學,輕巧結實。木偶頭根據人物性格精心設計,并用拉線、拔棍 等把眼、眉、口、舌、耳裝成活動的,加上搭腳、帶腿,把呆板無情的木偶,變成了感情豐富的劇中人。
木偶造型
木偶的操縱手法大致可分為提線木偶、布袋木偶和杖頭木偶。 木偶戲的唱腔以秦腔為主,操縱人根據唱腔和道白,充分發揮木偶 輕便靈活的特點,在有限的空間里,演出豐富多來的劇目。木偶由一人或數人操縱省組者不登臺,在幕后操縱和說唱。
陜西省1960年成立了大偶劇團,鄉村木偶戲班子有500多個。陜西木偶劇團 成立后,在木偶的藝術造型、設計、制作工藝和表演技巧上,一方面繼承優秀傳統風格,吸收精華;一方面革舊創新,改進提高。1985 年6月,更名為陜西省民間藝術劇院的陜西木偶劇團帶著《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等劇目,應邀參加柏林民間藝術節,訪問了瑞士、荷蘭和西德,以精彩的節目,高超的演技,轟動了歐洲,贏得了極高的 評價,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關鍵字: 傀儡戲 木偶戲 藝術節 陜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