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廣濟街口。萬歷九年遷址到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關于鐘樓遷址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萬歷年間,關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斷言,有萬年鰲魚在地下作怪,于是知府將鐘樓遷到現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從此西安天下太平,萬民樂業。鐘樓正面的楹聯就反應了這段傳說。實際上鐘樓的東遷是與西安城市發展的東移直接相關的。鐘樓始終處于西安交通地理的中心位置。鐘樓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報時的,晨鐘暮鼓成為西安的標志之一,但是過去報時并非清晨敲鐘,黃昏擊鼓。據考證,老西安報時的其實是鐘鼓并用。這口鐘名云:景云,鑄成于唐太宗景云二年,鐘高二米,直徑達一點五米,重達萬斤,鐘身鶴飛龍翔,鐘鳴聲揚數十里。起初置于廣濟街口鐘樓內,明朝鐘樓遷址后置于鐘樓之上。真品現存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內,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口鐘是仿制的。每天西安報話大樓上,洪亮的報時鐘聲,就是這口鐘的錄音。
鐘樓鼓樓遙遙相望。
第 1 幅 鐘樓
第 2 幅 姐妹樓1
第 3 幅 姐妹樓2
第 4 幅 姐妹樓
關鍵字: 歷史博物館 晨鐘暮鼓 陜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