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母親——安塞剪紙
剪紙,安塞人稱窗花。歷史悠久。代代相沿,民俗文化積淀很深,現在人稱傳統花樣仍為“古時花”。安塞民俗給兒子定親問媳婦有“不問人瞎好,只要手兒巧”的說法。
安塞剪紙是陜北勞動婦女創造美的一個典范形式。最初用來裝飾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紙”,被一代又一代的勞動婦女傳承下來,形成古樸生動、強烈自由的風格,反映出陜北勞動婦女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安塞剪紙
沿河灣的杏子河川以白鳳蘭、王占蘭為代表,剪紙造型簡單,意境概括,風格純樸;高橋、磚窯灣的西河川,以曹佃祥、常振芳為代表,剪紙外形簡練古樸,因而內部裝飾繁麗,多采用線面結合的手法;化子坪的延河川以胡風蓮、余步英為代表,剪紙裝飾多以抽象的紋理造型,寓意含蓄;郝家坪至王家灣的坪橋川,剪紙形補古樸,以塊為主,和石刻山像的造型頗為近似,古香古色,另外與靖邊相鄰的鄉鎮,形象較寫實,剪法工細纖巧,類三邊風格。
安塞剪紙形式多樣,內容十分豐富,花鳥魚蟲,瓜果蔬菜,家畜走獸,人物樹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無不包羅,直接反映出的是勞動生活和民俗風情。安塞剪紙藝術家們多次赴世界各地訪問表演,引起極中外友人的極大興趣,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積貢獻。安塞剪紙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收藏價值,被譽為“活化石” 和“地上文物”,中國美術館收藏了安塞剪紙,中國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紙。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專家稱贊其為:“安塞剪紙,群芳母親。民族之魂,陜北可尋,振我中華,無愧古今。”1993年,安塞縣被中國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剪紙之鄉”。
安塞剪紙,在內部裝飾上,以隨意裝飾和意象裝飾為主,有時用意象和具象裝飾相結合,一般常用的裝飾紋樣有鋸齒紋、月牙紋、紡錘紋、菱形紋以及云勾、萬字、富貴、磚包城等。剪法上分雙鉸、單鉸和零鉸。雙鉸,即折鉸,剪一些對稱圖案和局部對稱紋飾;單鉸,凡不能對稱剪的形象,就用單鉸。雙鉸和單鉸相結合,是安塞剪紙的傳統鉸法。零鉸,是將一幅剪紙局部形象分開單獨剪出,然后在紙上拼成完整的圖案。剪紙作者多不畫草稿,而是大刀闊斧,剪隨心走,信手剪來。
安塞剪紙
安塞剪紙寄情寓意,頗有講究。白鳳蓮說:“古年人剪花都有講究,有故事,不能瞎鉸。”她剪的坐帳花《石榴佛手》意為“九石榴,一佛手,守定娘再不走。”高文蓮剪的《喜花》蝶(方言音為扇兒)魚相戲,“蝶蝶魚魚,兒女纏纏”,是兒女多的意思。高如蘭剪的《娃娃坐蓮花》,有“娃娃坐蓮花,兩口子好緣法”之說。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安塞剪紙已開始從傳統用途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民間藝術品,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青瞇,被譽為“群芳母親”,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稱。通過對大量民間剪紙的整理和制作,已有1000多幅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戶央美術學院等館收藏,《延安人民的懷念》大型現代剪紙,被毛主席紀念堂永久收藏。許多國外人士紛紛購買收藏,人稱“具有生命力的陜北高原山菊花”。
關鍵字: 中國美術館 剪紙 古時花 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