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的民間剪紙
陜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陜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陜西剪紙福娃
其中以陜北的定邊、靖邊、吳堡、榆林、宜川、米脂、延安,關中的鳳翔、富平、三原、朝邑,陜南的漢中附近等地較為豐富。窗花,是陜西剪紙最多的一種,此外,婚娶時的裝飾,枕頭頂子、鞋花和刺繡花樣等,也是以剪紙為底樣。陜北地區的人們大都住窯洞,門上裝飾著大團花,窗上裝飾“煙格子”,這一帶的剪紙淳厚、粗壯、線條有力,剪紋簡單。個別地方如定邊、靖邊等的剪紙也有較細致的,線條多直線,流利奔放。宜川的剪紙線條粗而曲線多。關中地區的剪紙一般較細致而曲線多,如岐山、鳳翔一帶有的線條細似針尖,風格別致;朝邑一帶以戲文為多,造型動態近乎皮影;三原一帶以花卉為多,結構較簡單,色彩對比強烈;富平一帶的形式多樣,剪紋流利,明暗適調。陜南的剪紙同是曲線多,一般較大,圖案裝飾多采用植物紋樣,有類似地毯的花紋。
陜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陜北剪紙中的鷹踏兔 ”、“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陜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于陜西境內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現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 13 朝都在陜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
陜西剪紙福豬
剪紙同時還是婦女們創造的文化,在陜北曾有“找媳婦,要巧的”的習俗,給娃找媳婦,“不問人瞎好,先看手兒巧”,手兒巧就是看剪紙繡花。有“一看窗子二看簾”的說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門簾是看繡花的本事。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聰明的。而今陜北農村,誰會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臘月天婆姨女子們在一起相互學著剪花,有好樣子出來,爭相替樣。正月婦女們相互串門看誰的窗花好,看誰手最巧。
陜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
陜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夸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陜北,于是陜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陜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三邊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 “ 樂樂 ” 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發絲,既不同延安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里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關鍵字: 剪紙 民間美術 陜西 黃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