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山東大地上的一部建筑史詩一
(某地理雜志編輯按:中國有萬里長城,山東有千里長城--齊長城,巍峨壯觀如一條巨龍,2千多年來無聲息地橫亙在山東省境內,是一處比萬里長城還要早400多年古代建筑的奇跡,為揭開特立獨行的的齊長城的秘密,作者先后對8次對的起始點及重要關隘、城堡、石筑城墻進行了考察。他的考察結論,使我們對長城有了一種新的觀感) 中國有萬里長城,她以其歷史悠久和綿長雄奇而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是東方古老文化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山東有千里長城,她巍峨壯觀如一條巨龍,2千多年來無聲息地橫亙在山東省境內,是一處比萬里長城還要早400多年古代建筑的奇跡,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現存的一座豐碑。她就是齊長城,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山東大地上的一部建筑史詩。齊長城,最早來源于水利工程的中國最古老的長城歷史上的齊國以工商立國,是先秦時代工商業最為發達,人民最富庶的國家,在當時諸候各國雄起,相互攻伐,互相兼并的年代,齊國便成了各國最垂涎的國家,誰想發家致富,就去攻打齊國,所以歷史上諸候們對齊國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以掠奪財富為目的戰爭。雖然齊國的軍隊裝備在當時為一流,但那些富庶子弟和市井游民并不愿意為金錢賞賜而為國家沖鋒陷陣。而在地理環境上,雖然齊國東有大海,西面和北面有兩條大河,南面有現在的泰沂山系作為天然屏障,但一旦越過了這些屏障,就進入了齊國腹地,兵臨齊都城下了,因此《韓非子》講的“一戰不克而無齊”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歷史史學家都一致認為齊國是以保守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軍事舞臺上,因此齊國修建用于防御的齊長城就成為歷史的必然。而齊長城最早卻來源于水利工程。原來齊國特別是齊國西面,水災非常頻繁,齊人寫的《管子》里稱“五害之屬,水為最大”因此齊國很早就在河岸筑起一些攔水的堤壩,當時就叫“防”。而這些堤壩在古“平陰邑”(今長清縣孝里鎮南三里東張一帶)最有名。因時人在防上開辟大門以方便車馬行人來往,就叫“防門”據《左傳》記載:公元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晉國諸候聯軍攻打齊國,齊靈公“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就是從塹壕里挖出泥土附在堤防上,使堤防更高更寬更長,從而發揮其御敵功效,于是,這道防就由水利工程一躍而成為軍事防御工程的巨防了。所以齊長城別名為“巨防”“長垣”,而叫長城就是春秋以后的名稱了。是年,平陰發生了歷史上的名的“平陰會戰”,雖然戰事以齊靈公的指揮不當而大敗,但從此拉開了齊國長達幾百年的大規模修建齊長城的帷幕。當然,齊長城的修建非一時之功,平陰之戰后,齊國歷代君主認識到在其南境的分水嶺的交通要道和關隘要塞上,依照筑水壩的方法構筑防御工事,是一種很好國防工程,于是就有了《竹書紀年》的齊威王“筑防以為長城”記載,而《史記》中所說的“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修”已是后來的事了,所以在學術界一直認為齊長城是分段修建的,泰山以西段于公元前557年已建成,泰山以東至穆陵關建于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東段至大海建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雖然在學術界一直為與齊長城同時代修建但沒有確切遺址的“楚長城”是否存在而爭無定論,但齊長城的西段的修建年代要比其它諸候國的長城早二百多年,就是中段和東段也比其它長城早幾十年至上百年,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世界范圍內來說,比歐洲人于公元前457年在庇猶斯半島所始修的僅長79公里的雅典壁壘護道墻早100多年,比公元二世紀羅馬人所建哈德良和安東尼長城早700多年。齊長城稱為中國最古老的長城是當之無愧的,因此被史學家譽為“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古老就是歷史,古老就是文化,齊長城以其蒼涼巍峨的身軀,無聲地凝聚著沉重的歷史積淀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它是山東大地的一部建筑史詩,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再現的一座豐碑。(這是齊長城全程現存最為完整的一段,位于萊蕪、章丘交界的錦陽關的西山上) 位于長清廣里村北的齊長城的起點。在齊長城起點處種地的農民(其背后就是原始的齊長城,其真實的面目應該是西部應該是土夯建的,有人在國家重點文物上種地,唉,可見齊長城如何保護的了,這是后話)齊長城入海口處青島市黃島區于家河村的烽火臺,遺址為近年修建。(今年我到青島重新拍了一次,只是沒有掃描)
關鍵字: 中國 山東省 建筑 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