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山東大地上的一部建筑史詩二
(在齊長城下使用傳統工具播種的農民)齊長城,齊魯大地的脊梁 齊長城起點在今長清縣孝里鎮廣里村東北50米處的“嶺子頭”,由長清途經肥城、泰安、歷城、萊蕪、章丘、博山、沂源、臨朐、沂水、莒縣、 五蓮、諸城膠南等縣市。其終點在今青島市黃島開發區東于家河村東北入海。 無論先秦諸候國的長城,還是之后的歷代的長城,都是中國幾個省甚至十幾個省的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的結晶,但齊長城則不同,她完整地存在于山東省境內,完全是由山東人民獨立建造的,從山東現在山東省的地圖,我們已經很清楚地看到齊長城貫穿山東東西,歷經山東的十八個縣市區,長達618公里。而現存的遺址一般都在2米至3米,最高處達5米,寬一般為7米,最寬處達15米。由此可推知,齊長城原有高度應在6米、寬應在8米。據筆者粗略統計,齊長城的土石方總量約為2970萬立方米。如此浩瀚的工程,如此宏大的建筑,這在兩千多年前,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艱難!所以每當有史學家、建筑學家考察完由山東人民獨立建造的齊長城后,都贊嘆它是山東古代規模最大的一項建筑工程,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一章。為完成對齊長城的拍攝,我先后對齊長城的起始點,重要關隘、城堡、石筑長城、土筑長城等八處進行考察拍攝,前后歷時1年多,每當我一次次站在齊長城腳下,仿佛每一塊石頭都在散發著出無窮的魅力,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齊長城,我國最早形成的巨大、完整的防御體系齊長城是隨著不同的地形、山勢和地貌而修筑的,不僅建筑規模宏大,而且其建筑工藝也相當高,整個長城的修建,突出體現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原則,山區多用石筑,有的全部用石頭砌筑,雖然當時沒有還沒有石灰等粘連材料,完全是干砌,講究石塊與石塊的疊壓與交錯,特別是陡坡地段,則采用分段壘砌,一段為一個層高,下墻靠上墻形成階梯開的墻體,后來蒙恬為秦筑長城的“壘石為城”的辦法,就是吸取了齊長城建筑的風格。而齊長城在丘嶺和平原地帶,則用砂土或粘土夯筑,為了增加墻的堅固程度,還采取了夯土中摻鹽的方法。齊長城還有許多關隘、敵臺、烽火臺、城堡、兵營和點將臺等。關隘一般修建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如防門、長城鋪、青石關、錦陽關穆陵關等。城堡遺址較多,全線發現了幾十處,一般修建在山嶺險要處。烽火臺,有的就建在長城上,有的則建立在長城之外。可見當時,除了在關隘駐有重兵外,還在險要處的兵營駐有軍隊,平時執行巡邏任務,戰時能及時支援吃緊地段。烽火臺是戰時報警的設施,點將臺、跑馬場則是操練部隊的地方,從而形成一套完整、嚴密、宏大的軍事防御體系。可以說齊長城無論從設計、建筑、布局、防御都為后來的歷代的長城開創了先河。星移斗轉、時空變幻,兩千多年來,這條千里巨防,經歷了一場場鼓角錚鳴、浴血鏖戰的烽火硝煙,閱盡了一幕幕諸候征戰,國家興旺的滄桑變遷。盡管在戰國末年,齊長城并沒有阻止秦始皇最后戰勝齊國,奪得天下,但兩千多年前的歷史證明,齊長城對保衛齊國的安全,維護人民的安寧,促進國家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的存在,也是促成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一直稱雄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對當今深入研究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建筑、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她在中國長城文化研究中的地位和特色絕不應被忽視。 齊長城下的小山村。我獨自一爬到山頂拍下了這個照片,下山時不但劃破了衣服,一個尼康相機也被摔壞了!2001年,我國北方遭遇到百年不遇的旱災,而在齊長城的腳下的農民由于地處山區,旱災更加嚴重,收成減少很多果農建在齊長城上的臨時工棚,你想啊,敢睡在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上,也就是中國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關鍵字: 傳統 開發區 起點 長城 青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