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
文峰塔矗立于寧海躍龍山之巔的文峰塔是躍龍山中最為顯眼的古代建筑物。它乃是躍龍山中心軀干地,也是游人步入躍龍山公園進口處、由低仰望山頂的視線終點。明萬歷壬午年(1582)建造于躍龍山主峰的“文峰塔,則是邑人為弘揚先賢精神,重振寧海“文風而建造的。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謀反入京,惠帝焚死,清宮三日,誅殺舊臣。鎮撫將軍伍云執方孝孺獻朱棣。進京前,軍師姚廣孝曾勸諫朱棣道:“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棣頷首答應。即命孝孺起草即位詔書。孝孺卻披麻戴孝上殿,痛罵朱棣,拒不草詔。為此,被朱棣殺戮,并誅滅十族。死者達873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達數千人。明萬歷建塔,以昭示讀書種子有續之意,打破“萬馬齊喑文壇局面,消除寧海讀書人長期壓抑的心理障礙,重振文風,盼望人才輩出。 寧海縣躍龍山文峰塔于明歷十年(1582)邑令黃醇所建。塔身為8層,高22.6米。1861年,塔頂遭雷擊而塌方,清同治十年(1874),縣知事王耀斌、余庭訓倡修,由監生謝璇輝捐款,稟生吳吉監修,軍功劉開拜為監督乃修成此塔。此時塔身增至九層,高24.5米。1915年文峰塔復遭雷擊,塔頂殆毀,不曾修復,年長日久,風雨剝蝕,多有損壞,有朝夕傾圮之虞。寧海縣人民政府于1982年12月,將文峰塔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83年撥款萬余元,重新修繕。修理后的文峰塔,體形格局保持原貌,塔身煥然一新,塔頂裝有避雷針,以期古塔永存。 文峰塔雄踞躍龍山之巔,環山繞水,風景宜人,為縣城主要標志之一。現根據民眾所望,在文峰塔南側山背之中,建造了一座碑亭,以記載文峰塔歷史。形體外觀勝似古代木結構模樣(其實是以水泥鋼筋制成),巧奪天工。再由文峰塔的第一碑徐山背往北沿南同方向沿陡坡向下延伸,在峭壁斜陡處,又接建一亭,同樣水泥鋼筋骨而制,命名“望溪亭,這亭倚壁聳之,飛流清溪,水深難測,陡壁10丈,涼亭翹,角飛檐,迎風頂雨。游人駐足于此,都會流連忘返。至今躍龍山已成了寧海唯一的一座公園。在山腳進口處,新辟的將軍湖上,設置了數只腳踏船,在湖岸上設有兒童公園,其有空中覽車,水中轉艇,空中飛騎,供游人娛樂。
關鍵字: 同方向 寧海縣 木結構 煥然一新 讀書種子 避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