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方戲之紹興社戲
社戲、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同時,又是古代的一個地區單位。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有關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亂彈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紹興社戲
紹興的社戲出名,因為經魯迅的生花妙筆濃墨描繪過。另外一個原因,紹興是水鄉,河道交叉,湖泊棋布,社戲的舞臺多是臨水,紹興人看戲不僅在臺下地上看,閑時有很多人在船上看。一到演社戲的日子,村民們都早早呼朋喚友,邀請了外鄉外村的親眷來同樂。于是,戲臺子前面的河里一望烏黑,都是看戲人家的烏篷船。
紹興亂彈戲班所演的戲,大致可以分為廟會戲、節令戲、祠堂戲、 喜慶戲、事務戲、平安大戲等等。紹興的大部分地區以廟會戲為主。廟會戲是指在各種神道如關帝、包公、龍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誕辰祭祀活動中演出的戲。祭祀神道的誕辰,是神廟所在地的農村的盛大慶典,通常舉行迎神賽會,綿延數里乃至十數里,哄動村社。同時,農村的貿易集市活動,也在廟會期間舉行,百貨駢集,稱為會市。演戲酬神,也是祭祀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屆時,村民們遍邀外地鄉戚,備酒備飯,招待看戲。
農民喜歡看的是紹興大班,現在文雅點的名稱叫紹劇,紹劇是紹興的地方戲,流傳了400多年,它的風格粗獷、豪放,唱腔高亢激越,拖音很長,鑼鼓聲很響亮,在野外離臺很遠,照樣聽得清清楚楚。在船上聽戲,加上水對聲音的折射,更加清亮。紹興大班的劇目多是熱熱鬧鬧的武戲和大快人心的包公戲。
在紹興城鄉,這種廟會戲的演出十分頻繁。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紹興公報》社編印)中說:“越人好,多淫祀,自二月至五月,賽會無虛日,大率非鬼之祭,唯(馬臻)太守功德在人,雖遠益彰,歌舞其下,猶為近古。”其實,廟會戲的演出,也不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陸續不斷,演出的目的是求福佑、保平安、祈豐收、逐瘟疫。
廟會戲是紹興亂彈戲班所演社戲中的大宗,不勝編記。在紹興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門蔣家樓的“黃老相公會”,有七月十三昌安門外文應橋的“朱(買臣)太守會”,是規模最大、異常熱鬧的兩次大廟會,都是數十副戲班沿河搭臺演出,各地“成頭”(接洽戲班演出業務者)也趕來觀劇,以品評高下,定價定戲,聯絡戲班,洽談業務。戲班的演出也特別地巴結,以求有好的名聲,高的戲價,多多益善的演出機會。
關鍵字: 土地神 地方戲 太平 浙江 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