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臨安
臨安概況臨安地處浙西北,東鄰杭州,西接黃山,南連富陽、桐廬和淳安,北靠安吉,是距離上海、杭州等大都市最近的山區市。市域東西長 100余公里,南北寬50余公里,總面積3126.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22個鄉鎮662個行政村,人口52萬。市區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15萬。市人民政府設在錦城街道。 改革開放以來,臨安多次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2004年,躋身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第86位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第81位,2005年又躋身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第75位,是浙江省首批小康縣(市)、中國竹子之鄉、中國山核桃之鄉、全國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市、浙江省衛生城市、浙江省文明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民間書畫藝術之鄉、全國生態示范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32.5億元,財政總收入11.8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62元。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58.7億元,同比增長15%,比2002年增長77.2%,人均gdp達到3700美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7億元,同比增長14.1%,比2002年增長159.4%;實現財政總收入14.7億元,同比增長23.9%,比2002年增長134.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04億元,同比增長19.5%,比2002年增長175.3%;三次產業比重為11.7∶57.4∶30.9。歷史沿革臨安市系原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并。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臨安秦、漢時為會稽郡余杭縣地,東漢建安 16年(211年)分余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唐屬杭州余杭郡。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于西墅保錦山下,明洪武初(1368年)遷東市太廟山右。於潛、昌化秦屬鄣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陽郡,領縣有於潛,東漢更名為於潛縣。昌化屬於潛縣境。晉時臨安、於潛(含昌化)同屬吳興郡,隋時同屬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潛置紫溪縣,與臨安、於潛同屬杭州余杭郡。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稱昌化縣。自宋以后,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清因之。民國元年( 1912年)廢府,直屬于省。民國24 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禁區。民國37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后屬臨安專區。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1955年,於潛、昌化劃入建德專區。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1958年,撤銷余杭縣,并入臨安縣;撤銷於潛縣,并入昌化縣;同年12月,撤銷建德專區,臨安、昌化劃歸嘉興專區。1960年撤銷昌化縣,并入臨安縣,劃歸杭州市領導。1996年臨安撤縣建市。自然地理臨安市域東西長達 100公里,中心城區偏于市域東部。其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差別懸殊。西部清涼峰與東部石泉,海拔相差1770余米,西北、西南部山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而東部錦城鎮以東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西北南三面環山,向東呈馬蹄形開口。由于水系的作用,形成了昌化、於潛、臨安三大河谷平原,且串珠狀河谷地呈東西向和東北西南向延伸。在這種地形條件以及區位因素、行政建置等方面的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臨安以市區為中心,於潛、昌化為副中心,二、三產業集中于市域東部以市區為中心的城鎮群及橫貫市域東西的杭昱公路沿線一帶的總體格局,且東部的發展水平明顯高于西部地區。臨安市位于東經118deg;51'至119deg;52',北緯29deg;56'至30deg;23',是一個山多田少的山區市。幅員31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124公頃,其中水田16909公頃。
關鍵字: 臨安縣 余杭縣 總收入 浙江省 生產總值 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