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海仙巖風景區
風光旖旎的仙巖,位于甌海區仙巖鎮境內。北與溫州接壤屬大羅山的支脈。仙巖周圍數十里之間,崗巒起伏,狀若萬馬奔騰,泉瀑飛灑,聲如雷鳴。相傳昔有“九獅一象之奇,五潭二井之秀。唐代杜光庭所撰的《洞天福地記》,稱這里是“天下第二十六福地。仙巖最著名的古剎是“圣壽禪寺,俗稱仙巖寺,創建于唐代貞觀年間。北宋大中祥符二年,真宗皇帝敕賜“圣壽寺,后又賜題“昭德積慶禪院的匾額。明代永樂十三年,鑒空禪師奉旨進京,欽賜紫衣還山。此后大興梵剎,盛況空前。現存的 、建筑系清代重建,分五進,飛檐巨桷,氣勢雄偉。步入寺內,尚可看到大殿前有清代太仆寺卿孫衣言等撰寫的楹聯和寺右側的一“止齋祠、“流米巖等勝跡。從仙巖寺左側的翠微嶺而上,首先可以看到崖壁上鐫刻著唐代姚揆的《仙巖銘》“維仙之居,既清且虛;一泉一石,可待可圖。山下一溪,據說宋代有位名叫遇安的高僧曾在此伏虎,并經常乘虎出入,所以稱為“虎溪。循溪而上,梅雨亭就在眼前。亭對面相傳是黃帝軒轅氏在此修煉的升仙巖。升仙巖拔地而起,奇崛神秀,巖旁梅雨瀑水光搖曳,珠璣四濺,陣陣涼風送來了飛花濺玉般的“梅雨;瀑布下是一泓碧波蕩漾、神光離合的梅雨潭。我國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在 《舟向仙巖尋三皇井》詩中說:“遙嵐疑鷲嶺,近浪異鯨川。躡展梅潭上,冰雪冷心懸。寫的就是他游這里的見聞感受。在梅雨亭下,還有一巨巖構成的通玄洞,在洞的內外壁,至今尚有 “白龍飛上、“噴玉璣、“飛泉、“四時梅雨等歷代題刻。在洞中憑欄俯瞰,展現在眼底的是一片“女兒綠現代文學家朱自清先生七十多前在《溫州的蹤跡middot;綠》中曾有過精彩描繪的,令人神往的梅雨潭水。現在潭邊的“自清亭,就是為紀念朱自清而建的。在梅雨潭與雷響潭之間山坳里,建有一個玲瓏小巧的水庫,水清見底,碧純可愛。現在人們在這里開辟輕舟小泛旅游項目,在山上蕩舟,也別有一番情趣。岸邊一巖突兀,上建石亭。小憩亭間,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水庫盡處,還設有一道鐵索橋,通過此橋可以上達雷響潭,還可以在中途下到潭底,欣賞三面巨崖高聳,不見日光的高險幽深情景。從通玄洞上行二里許,便是“山腹裂石澗,幽幽往深甕的雷響潭。但見一灣清溪瀉入深淵,下面巨崖夾峙,寒氣逼人,令 33 人心悸目眩。投以巨石,殷然雷鳴。雷響潭就是這樣得名的。了保護景觀,現在已立碑禁止任潭里投石。溯溪而上,就到了仙巖最巖最大的瀑布龍須瀑。從幾十米高的斷崖上奔瀉而下,中間被突出的宕角撕成兩綹,宛若龍須。傳說黃帝成仙時有龍來迎,這瀑布就是龍化成的。明代刑部尚書高友璣《游仙巖》詩云:海內爭傳雁蕩名,仙巖佳勝亦蓬瀛。懸崖瀑水披銀練,峭壁峰巒列畫屏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真是名不虛傳。山間有華光殿,由此南行上百步梯,可抵化城洞和羅隱洞化成洞分上中下三層,洞前有高大的唐代金心山茶,據說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樹齡最長的山茶花,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洞周圍有石門鎖翠、北峰春秀、東谷夏陽、西崖秋爽;南屏冬日、中巖夜月、石焰流霞、青蓮花瓣、靈谷傳聲、云端化城十景。羅隱洞相傳晚唐詩人劉沖曾在此隱居而得名。仙巖不僅以它的風景優美和佛教昌盛著名稱于世,在文化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據史籍記載,南宋寶漠閣待制陳傅良 (1137一1203),曾在此設“仙巖書院講學授徒,宣揚“經世致用,反對性理空談;與其師薛季宣共同奠定了“永嘉學派 的基礎。明代文淵閣大學土張璁又在慧光塔前創辦“羅山書 院,世宗還親題“大開賢門四字的匾額予以表彰。宋明時代浙南地區學風大盛,仙巖書院聲望影響尤大。
關鍵字: 名不虛傳 盡收眼底 山茶花 至今已有 鐵索橋 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