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飛英塔
飛英塔位于湖州城內東北隅,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中和4年(公元884年),因請得高僧所贈的舍利(釋迦牟尼遺骨)七粒及阿育王銅虎面像建石塔藏之,故名舍利石塔,后取佛經中“舍利飛輪、英光普照之意更名為飛英塔。北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6年),于石塔外增建木塔以護之,從而形成了我國古塔中的一大奇觀——塔里塔。此后,幾經風雨,幾經修復,至解放前夕,內外塔身都已破殘不堪,岌岌可危。1982年,省、市撥款重新維修,1986年竣工。經中央批準,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后的外塔為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塔,七層八面,塔身高55米。內塔仍保持原樣,塔身用白石砌筑,實心,八面五層,塔頂已毀,殘高14.55米,石塔上雕刻著精美的佛像千余尊以及獅、象、鰲、鶴、蓮花、瑞草等圖案,構思精巧,刻工精細,線條流暢,形神兼備,是我國石雕藝術中的瑰寶。沿外塔扶梯拾級盤旋而上,俯視,可鑒賞石塔佛像精華, 遠眺, 可飽覽湖州風光,如遇萬里放晴,則還可看到太湖中的點點白帆。
關鍵字: 東北隅 岌岌可危 文物保護 飛英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