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招寶山旅游風景區
招寶山位于鎮海城東北部,古稱侯濤山,又名鰲柱山。侯濤即由“波濤洶涌,驚浪拍天得名;鰲柱皆因山巔原建有“插天鰲柱塔;招寶則是“南舶所經,百珍交集,寓有“招財進寶之意。 招寶山南北長0.6公里,東西寬0.32公里,占地22.6公頃,最高點海拔80.2米,是寧波市著名風景區之一。它由15個風景點和紀念地組成,即:威遠城、安遠炮臺、吳公紀功碑亭、巾子山、第一山碑、半山亭、攬江臺、棋子坪、明清碑碣、寶陀禪寺、觀音閣、寶泉池,摩崖石刻、紫竹林、登云坊。 招寶山風景區有三條上山通道,這三條通道景色各異:“中峰古道為舊有的磐陀石階路,現經修整后仍為上山主道,路面寬闊,沿途第一山碑、半山亭、攬江臺、棋子坪、明清碑碣、威遠城等古跡目不暇接;“南陵云路循南山腰,環山瀕江,地面由鵝卵石拼以長條石嵌鑲成圖案,路平坡緩,系新辟游山通道。登“南陵云路除寶泉池、摩崖石、紫竹林、登云坊、吳公紀功碑等景點外,隔江對峙的金雞山和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遠景也會使你一飽眼福;“西山幽徑環西北山腰而筑,東倚山西臨壑,山路百折千回,彎曲逶迤,沿路有翠色鐵欄,綠樹成蔭,翠竹相映,清風如拂,行在其中,悠樂無窮。緩緩行至“觀音閣,使人心如止水,漸入佳境。 位于山頂的威遠城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為抵御倭寇擾攘,都督盧鏜與海道副使譚綸率軍民用條石筑建的城堡,周長600余米,高7.4米,設雉堞73個,門前置精雕石獅一對,雄關氣勢,十分壯觀。它在近代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城內曾建有報功祠,祭祀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等神像。 安遠炮臺在甬江口北岸,招寶山東南麓,始建于光緒十年。炮臺呈圓形,占地269平方米,高6米,直徑16.5米,壁厚2米。其壁用糯米蒸熟,伴以黃土搗攪后疊砌而成,這種泥壁極其堅韌,“以柔克剛,能避炸彈。它與南岸金雞山下的“平遠炮臺隔江相對,過往船只都在其射程之內,恰似二個忠實的哨兵,威武地扼守著浙東門戶。 吳公紀功碑亭于1936年建于鎮海東北部梓蔭山麓,亭高4米,亭中植石碑,記載光緒年間駐鎮守備吳杰生平事跡。為便于游人瞻仰,鎮海區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招寶山威遠城下又建仿造的吳公紀功碑亭。相傳清光緒十一年正月十五日(1885年3月1日),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艦入侵鎮海口,開炮轟擊招寶山炮臺,當時守軍提督對法艦的挑釁持觀望態度,吳杰毅然下令開炮抗擊,使法艦倉惶逃竄。兩天后,孤拔又率艦四艘向鎮海口進攻,吳杰當即親自操炮還擊,擊沉法艦,立下戰功,被人們尊稱為“吳大佬。1936年,人們為紀念這位捍衛民族尊嚴,保衛祖國海疆的民族英雄,捐款集資建造“吳公紀功碑亭,并鐫“威望震歐洲,豐碑留梓蔭的楹聯。 位于招寶山巔的寶陀禪寺建筑面積360平方米,殿高9.4米,長寬各19米,朱椽筒瓦,飛檐雕甍,蔚為壯觀,善男信女廟山進香,四方游客云集“招寶。寶陀禪寺為聞名遐邇之古剎,明清文人墨客多有題詠。 招寶山作為“海天雄鎮鎮海的名勝古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不僅以其寶陀寺、昆盧觀音招徠游人,數百年香火旺盛,而且景色美不勝收,尤其是登上頂峰,滄茫大海水天一色,東海諸島若隱若現,往下俯視,高樓建筑星羅棋布,發電廠、煉油廠盡收眼底,江海之間,百舸爭流,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好一派壯麗奇觀。但更為重要的是招寶山雄踞祖國東南海濱,明清以來留下的許許多多抗擊外侮的可歌可泣的光輝史跡和豐富而又珍貴的海防遺跡。這是鎮海人民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抵御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保護開發利用海防遺跡,對于推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及各級領導和著名人士相繼為海防遺跡題詞。1995年至1996年期間,團中央、浙江省委省府、省國防教育委員會、省婦聯相繼作出決定,命名鎮海口海防遺跡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年來,當地政府在扎扎實實抓好海防遺址的保護、開發、修復的同時,建成了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在全國各地征集到海防歷史文物150余件,各類圖片110余件。步入歷史紀念館大門,迎面見到的是一具吶喊頭像,由青色巨石鑲成大刀雕塑高達22.9米,豁然醒目,表達了中國人民抗拒外來侵略,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抗倭廳里,戚繼光等明代將領的塑像栩栩如生,與展廳里陳列的泥鰻船構成了一幅招寶山北麓后海塘外軍民抗倭的壯麗畫面,戚繼光一聲令下,數千泥鰻船疾馳,倭寇陷入困境。抗英廳,向人們展示了葛云飛、鄭國鴻、王錫朋、林則徐等民族英雄抗英的事跡。抗日廳里,展示了人們在戰前安定生活、戰時逃難、顛沛流離和軍民的英勇抗日的過程。如今,鎮海海防遺址和歷史紀念館已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列為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其珍貴的文物,逼真的歷史再現,比歷史教科書更加直觀,更加容易印入人們的心中。
關鍵字: 不畏強暴 歷史見證 愛國主義 紀念館 觀音閣 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