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里-魯迅故居
覆盆橋周氏房族由于嗣續繁衍,生齒激增,老臺門房屋已不敷使用,在清朝嘉慶年間,周家在老臺門以南、以西各購建住宅一所,稱之為過橋臺門和新臺門。新臺門位于東昌坊口西側,是一座大型的臺門建筑,其規模和結構與老臺門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共分六進,共有大小房屋80余間,連同后面的百草園在內,共占地 4000 余平方米。當時,新臺門內共居住著覆盆橋周氏中的六個房族,而魯迅故居則位于新臺門的西面。魯迅在周家新臺門內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蹤跡。魯迅故居臨街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出入的地方。從黑色的臺門進去,穿過小天井,是一間泥地的臺門間,系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陳列著轎和櫓,其中轎杠系魯迅家的原物。從臺門斗側門進去,有一口水井,它亦是當年的遺物。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稱天井,這里原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而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聽他的繼祖母蔣氏給他猜謎,講故事。過了桂花明堂,便來到了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歸國后,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書。辛亥革命期間,他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這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就是在此寫成的。臥室里陳列著的一張鐵梨木床,系魯迅當年睡過的原物。穿過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東首前半間是客廳,俗稱“小堂前,是魯迅家吃飯、會客的地方。魯迅在紹任教期間,經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小堂前里除了桌椅外,還陳列著一張皮躺椅,這是魯迅父親周伯宜在患病時用以休息的原物。周伯宜(18611896),本名鳳儀,秀才出身,因屢應鄉試未中,一直閑居在家。他思想開明,是洋務運動的同情者。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十分傷感。他常借酒消愁,后為病魔所纏,又為庸醫所誤,死時年僅36歲。小堂前后面一板之隔為魯迅母親魯瑞的臥室。魯迅的母親魯瑞(18581943),紹興鄉下安橋頭人。她性格和善而堅毅,原先不識字,但“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臥室南邊放著一張大床,系魯瑞睡過的原物。靠北窗的桌子上陳列著魯瑞做針線活用的生活匾、剪刀、尺子、粉袋、熨斗、線板等物,其中的一只襪船系當年她給工友王鶴照親手縫制的原物。西首前半間為魯迅的繼祖母蔣氏的臥室。繼祖母蔣氏(18421910),紹興偏門外魯墟人。蔣氏性幽默,侄孫輩很喜歡到她那兒去聊天。蔣氏常給幼年的魯迅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民間故事和傳說,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后來,魯迅在《狗middot;貓middot;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蔣氏臥室后面是過道,有樓梯可上。樓上東首一間是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臥室。朱安(18781947),紹興城內丁家弄人。她是個舊式婦女,纏足,思想比較封建,與魯迅在思想、情趣、文化愛好等方面都相去甚遠。1906年夏,正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奉母親之命回紹結婚。魯迅對朱安無愛情可言,他說:“這是一件母親送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婚后沒幾天,他便又回到日本東京。從此,魯迅和朱安做了一生的掛名夫妻,成為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朱安嫁到周家后,一直與魯迅的母親生活在一起,侍奉婆婆一輩子。穿過故居西首的長弄堂,便來到了廚房。廚房里有一乘大戶人家用的三眼大灶,還陳列著八仙桌和其他炊具。壁上掛著一只很大的竹編菜罩,那是當年的“忙月(季節工)章福慶為周家所做的原物。章福慶,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他除了做農活外,還有一手竹匠手藝。他經常到周家來做忙月,如種地,曬谷,修制竹器家具等。他曾為少年魯迅做過一些竹器玩具,魯迅十分喜愛。活忙不過來時,章福慶便將兒子章運水帶來幫忙。章運水和小魯迅年紀相仿,“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魯迅就是在這廚房里和他初次見面,成為好朋友的。運水教魯迅怎樣捕鳥,講述在海邊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著名小說《故鄉》時,以運水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灶間北首,還有三間小房,這是在1981年紀念魯迅百齡冥誕時,經過認真考證后修復的。當年“忙月章福慶在這里勞作、生活,東邊一間是他的住所。西邊一間是堆積間,里面存放著稻谷及牽礱、風車、竹簟、鋤頭等農具雜物。中間一間是過道,有門通向百草園。1918年底,經過新臺門周家六房共議,決定將整座新臺門連同后面的百草園,一起賣給東鄰朱姓。朱姓在購得新臺門后,大興土木,將新臺門連同他自己原有的住宅一起,改變原有結構,拆掉重新建造。因此,新臺門大部分房屋面目全非。萬幸的是,位于原臺門西面的魯迅故居的主要建筑未被改建,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2003年10月,新臺門改建部分作復原陳列,周家新臺門這座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又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復原后的周家新臺門共分三進,由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側廂及雜屋等組成。臺門斗內隱門正上方懸魯迅祖父周福清“翰林匾一塊。第二進“德壽堂,為三開通間的大廳,是新臺門整個房族公共活動的場所,以作喜慶、祝福、宴會賓客之用。廳堂正上方與周家各臺門一樣高懸一塊“德壽堂大匾,匾下掛“松鶴圖大堂畫一幅,并配對聯一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兩旁柱子上有楹聯二副:“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持其志無暴其氣,敏于事而慎于言。東西兩側則掛有紅木嵌大理石“掛屏。第三進“香火堂為輔助陳列,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周氏房族興衰。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和照片,展示了周氏(魯迅)家史,揭示紹興周氏發展、壯大、衍變、式微的軌跡,重點介紹魯迅祖父周福清、祖母蔣氏、父親周伯宜、母親魯瑞、元配夫人朱安等直系親屬的生平事略,及他們對魯迅一生產生的深刻影響。第二部分“魯迅與周作人和第三部分“魯迅與周建人同樣以圖片為主,實物為輔的陳列方式,展示魯迅與周作人、周建人的關系。周作人部分,突出其日本留學時期與魯迅的關系,及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功績。周建人部分,則重點介紹魯迅對其的關懷、培養,及其成為一個民主革命家的歷程。百草園魯迅曾經回憶說:“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hellip;hellip;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它為新臺門周氏族人所共有,占地面積近 2000 平方米。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來到百草園中玩耍嬉戲,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烏。夏天在樹蔭下乘涼,冬天在雪地里捕鳥。關于百草園的詳細情狀,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hellip;hellip;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他非常留戀這個屬于自己的樂園。他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hellip;hellip;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hellip;hellip;
關鍵字: 三味書屋 何首烏 日本留學 百草園 覆盆子 魯迅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