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感悟廊橋遺世獨立的嫻靜
旅行,在關山疊疊中艱難跋涉,在風餐露宿中,我仿佛在尋找到什么?是那旋轉經輪?是大漠那灰黃的沙子?是雪夜里紅燈籠的絲絲暖意?或許是可能一輩子也難找到的人生真諦。但我知道此行我去尋找卻是東南山野的多姿廊橋。 廊橋,多么美好的名字,令我想起了那部著名的美國愛情老片。或許正是這種浪漫的情懷讓我廊橋有著莫名的好感。 一夜舟車,終于抵達麗水火車站,那會天還是漆黑的,而且霧非常濃,火車站廣場的霓虹燈柱已淹沒在濃霧與黑暗中,只隱約看見一閃一閃的彩燈,十分詭異。一陣忙亂,一行六人終于跳上開往東坑的汽車,去尋找傳說中的廊橋,或是應該說去尋找傳說中那美麗的浮傘河。 從東坑下車,此時充分體會到春節出來的痛苦,發現許多車子都沒有正點行駛,當時的司機很好心告訴我們,初三不是出門的好日子。前往羅陽的車子今天沒有開,沒著了,只能看著一輛印有前往羅陽的車子嘆了老半天。只能按計劃進行,先前往大均,然后再商量下步行程,反正見招拆招,走那算那。 大均村位于甌江第一支流小溪江中段一塊突兀的沖積地上,小溪于村前呈正弓弧形流過。近幾年,景寧縣做特色文章,將大均作為旅游重點項目開發。村口的大樟樹枝繁葉茂,一行六人就站在村口對著這個大樟樹品頭論足許久,由于這行缺少文化銀(00老大說的),終于沒討論出一個什么結果,只知道這顆樹至少上百年,而且形狀非常怪異。真有點像雨傘。一路上,一干人等都在嬉笑謾罵中前行,原來文化人手下的游記是如此恐怖,明明一個不怎么樣的小鎮也能寫如此浪漫寫意,或許是我們太過于浮燥的緣故吧。由于之前聽來過的朋友介紹大均的浮傘河是一處非常美麗而又憂閑的古鎮,令我們深深向往之。猜完大樟樹的年齡后,我們決定沿何去尋找那傳說中美麗的古鎮與渡口,沿何走著走著,突然發現河邊有一村落,那是以一條狹窄而細長的街道為中心的古鎮,后來才知道那就是畬族風情街,現在已初成規模,和江南的古鎮較為類似,或許是因為春節吧,根本沒有旅客,只有我們這小貓三兩只,背著大包在村里面四處游蕩著,四周都顯得很悠閑,很安靜。一排飽經風霜的排樓靜靜地、悠閑地曬著陽光,仿佛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靜靜坐在家門口靜靜看著來往的人群。陽光照在門樓的青石石級上,懶洋洋的。李家院子位于街的后部,是一個頗有看頭的古民居李家院子。門樓造得十分的精細和繁瑣進入門樓,是一個依然狹小的天井,天井的盡頭(就是三四米寬)是五榴主房,(榴即指開間的意思)兩側是廂房了,都很小巧,但盡管如此,眼前民居那種極度奢華的木雕還是讓人感到有點震驚和感動,檐廊下雕花月梁,正堂前的軒廊,斗拱、插栱、垂花柱上,替雀上,門窗上,處處都是精細的雕刻。金柱的替雀木刻是一些人物木刻,但個個都被砍了頭,一看就曉是文革搞的鬼。 從李家院子出來西行,街道的盡頭就是卻是一宗祠,這時狐貍在那邊大叫,“喔,原來這就是浮傘河嘛,怎么左看右看也不像某人筆下的。。。。。”浮傘祠邊的小河當然就是浮傘河羅。浮傘河就此推論出來了。浮傘祠不設門票,進去后感覺挺幽暗的,或許是我們的背包過于明顯,老婆婆們笑指我們背個大包還真累呀。浮傘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屋宇今存。祠中有楹聯數幅,其一曰:“紉杼奉慈幃,此地似聞機軋軋;飛升留圣跡,大江如見傘浮浮。”另一聯曰:“古今異宜,中外異制,孝道本大同,雖雕題無可非議;天空可渡,海底可潛,人群競進化,知浮 ...,相傳唐代貧苦織婦馬夫人,代人織布換米湯,奉養婆婆。一次洪水暴發,船不能渡,馬夫人一傘作船,浮傘渡過。 出了浮傘祠,居然發現右后方有一疑是小廟的建筑,前行一看,原來是一觀音閣,觀音閣位于浮傘祠右后方的一處危崖上,觀音閣三面臨水,濃蔭掩映,飛檐入云,氣勢非凡。閣高十余米,兩樓重檐,飛翼朱梁。憑高遠眺,清山綠樹碧水,溪光山色。閣前絕壁下是一碧如鏡的大均澄潭。后來,回來查看資料才知觀音閣始建于明嘉清年間。而絕壁下就是一渡口,渡口邊停著老式渡船坐,在渡船上的那種溫馨和悠然是城里人很難體會到。從渡口的這頭到那頭,有個七八十米。據說一去一回船老大會收每人2塊錢。當年那些狂贊浮傘河的人卻在此來回擺渡了n趟,對下留下了絕佳的印象。但是,也因為是春節的緣故,船老大也在過年,不做生意,為我們此行添上了一筆遺憾。夕陽下的仙居橋 一路晃啊晃呀,又回到了東坑,到汽車站一看。啊,原來那輛號稱明天才發車到羅陽的班車,不見了,居然。。。。。。真是巨汗呀~~~~好吧,沒辦法了,反正是中午也該是吃飯的時候了,那就隨意而安了。即來之則安之,成為我們此行的主調調。不知是老天垂憐還是我們命好,在眾多的機緣巧合下,我們居然攔到一輛子到羅陽。如今的中國公路四通八達,可是一進入泰順境內就蜿蜒曲折起來。浙江省南部的山峰一座連著一座,到了泰順,山峰就像搞區域聯盟,開起會來了,179座千米高峰聚會,泰順想不成為“世外桃源”都不行啊!不過,或許正因為如此泰順地區的廊橋才能保存完整。看來只有號稱萬水千山只等閑的我們,才有這種閑情逸志像螞蟻般一點一點爬行在這蜿蜒回轉的山路上。公交車行駛在浙南山區蜿蜒的公路上,視野中不時出現一座座精美的廊橋橫跨于與路伴行的溝壑之上。看來,浙南、閩北多廊橋,我們已經進入“廊橋之鄉”泰順。終于在一路的顛簸下到了羅陽鎮,包包往旅館一放,立即包車趕往仙居橋,(這次我們包的車居然是當地的公交車)車在浙南綠谷中穿行,呼吸著最清新的富氧空氣,在花花所帶的mp3音樂聲中,欣賞著不時撞進視野的一座座廊橋,心情沒法不變得舒暢。真想停車,找一座廊橋,半倚半靠在廊橋木欄上,清風夕陽下煮一壺香濃咖啡。 正當思緒飄浮在重重山間時,前方一個急轉彎,一座深紅而斑駁的大木橋呯然跳進我們的眼簾,真是藏在深閨無人識,空嘆惜!原來這就是仙稔鄉的仙居橋,是泰順跨度最大的廊橋,他是木拱廊橋,始建于明景泰四年。橋屋十八間。別看現在是的溪水很緩,但由于泰順地處重重山巒之間,一旦到了雨水季節,河水暴漲,常會引發山洪。而仙居橋據史記,四度被沖毀并多次重修。我們現在看的是康熙十二年建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慢步走在廊橋上,剎那間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百年前的熙熙攘攘的人潮中。仿佛聽見了小商販與行來的馬車發出的喧嘩的聲音。種種只發生在那一瞬間的錯覺,一轉眼又回到百年后的今天,草叢間蛙聲和古橋下長年的孱孱的流水聲,給我們的卻是寂靜,百年的回憶隨著飛舞的痕跡慢慢消逝,時間被裝進了灰色空間。靜靜品味著那份孤獨與遺世的嫻靜。三條橋—一個人的獨舞 滿懷著對廊橋的鐘愛, 輕叩心扉的陶醉之情,我們再次踏上了尋覓美麗廊橋的旅途。被人稱之為:山、水、橋結合的完美典范的三條橋,疑是最古老的廊橋,其意在畫龍點睛,也在期盼著新的驚喜。 汽車載著我們從泰順出發一會兒,司機讓我們下車。指著路牌說,從這上面走過去二十分鐘就到了三條橋。我們看著那從半山硬辟出來的一條崎嶇的山路。在一路不知名的流行歌曲聲中,我們來到了一幢古屋邊上。穿過一塊稻田,有條小路沿山而去。其中一段還是古樸的青石板路。我們沿山在小路上行進了十幾分鐘,一路海拔狂降,在兩山峽谷之間,郁郁蔥蔥的青色中突然出現了一條蜿蜒曲折的清澈溪流。順著水流的方向拐過山梁,遠遠地看到三條橋跨崇山峻嶺之間,立湍急溪水之上,宛如彩虹橫臥,幾經風雨的橋身帶著濃重的滄桑,兩列青山,一溪碧水,兩條小徑,一座廊橋,散發出悠遠的古韻,而這座廊橋和兩條小徑是浙江與福建的古時國道。 “三條橋,木拱廊橋,位于洲嶺鄉和洋溪鄉的交界溪上。是最古老、周邊環境最幽美的廊橋。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清朝道光二十三年重修三條橋時,居然發現一瓦當上寫著唐貞觀,于是被記錄在泰順的《分疆錄》中,并在上游10米處的石壁上發現唐宋時期的舊橋遺址,從遺址的柱孔結構看,它與明清時期的木拱橋結構頗為相似。橋梁專家據此推斷,三條橋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虹橋,比《清明上河圖》中的宋代虹橋更為悠久)宋紹興七年重建。現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長32米,寬4.9米,高12.6米,凈跨21.26米。”傳說當年有三座大橋交錯跨溪而過,故名為三條橋,而至今我們只看到一座。 踏上廊橋,青山綠水盡收眼底。按圖索驥,找到了題寫在三條橋橋板上的那首沒有年代沒有署名的《點絳唇》—“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這首詩是用簡體字用墨水之類書寫的,被懷疑是現代人寫上)或許曾經深愛已是可以竊喜的幸福。廊橋盡頭是一觀音廟,香爐里插著蠟燭,偶見一兩個善男信女在虔誠上香。當年,商賈行旅奔波于閩浙之間,以辛勞和生命換取著財富,不給菩薩燒香磕頭,精神就得不到撫慰。即使是一介山民,平安的祈望也往往在焚香中得到菩薩無形的默許。當地人將廟修到橋頭或橋屋上,使廊橋成為一種信仰的表達方式,這是泰順廊橋的人文魅力與特點。 廊橋的一個功能就是遮風蔽雨,橋上有兩列長凳,行人疲憊時可以坐下來憩息片刻再走。當集市的喧嘩只留下風聲水聲與蟲叫聲時,廊橋就浪漫起來了,適合情侶幽會,適合成全一種命運的邂逅。不知在封建的山村里有多少幽情私奔曾在這兒謀劃,又有多少離愁別恨在廊柱間銘刻?只是這樣的人間悲歡,一如建橋師傅的名字似的沒留下來,只留下一段遐想的空間和淡淡的遺憾。 靜坐在溪水邊,讓靈魂在獨舞。隨著微微清風在舞動著曾經年少的癡狂,精靈一樣的碧水踩
關鍵字: 東南 人生 泰順 愛情 紅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