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草庵摩尼教寺
草庵--摩尼教遺址位于距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因古用草構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為信仰基礎,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想,創立了摩尼教。摩尼教于唐代傳入泉州,稱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凈,反對黑暗和壓迫。該遺址為元代建筑物,據考古發現,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活動。明代禁絕,此處鄉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緊依華表山麓,內有僧尼住持,原來庵前還有一座佛教寺,已廢,近年又重建。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圓圈淺龕,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比較特別。呈現輝綠巖顏色,長方形面孔,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花崗巖石質,散發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顯,形成下額圓突,顯得安祥自如;身穿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于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態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時代風格。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圣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5x2.5厘米。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較粗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非常寶貴,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材料。在這草庵遺址前端的20米處,曾經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徑18.5厘米,高6.5厘米,碗內底部在燒制時便刻有“明教會三字,字徑6.5厘米左右,其他殘瓷片同樣分別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現。宋未元初時燒制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較多,泉州市區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現,說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的瓷碗相印證。泉州的摩尼教活動于元代是比較公開性的。說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為崇拜而盛行的。據傳有泉州十八位讀書士子住于草庵勤奮讀書,常于此顯現佛的形象,說是文殊菩薩的顯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載于此有名賢讀書。
關鍵字: 全國重點 公開性 左上角 文物保護 活動情況 花崗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