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來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媽祖林氏默娘,是北來平安軍(泉州府)節度轄下的莆田縣湄洲島之民女,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林默娘長大了,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務,矢志不嫁人,專心致志精研醫理,為人消災防病。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排憂解難,還引導鄉人避兇趨吉,有誰遇難,都樂意找她求助。當時,莆田地區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施藥搶救鄉民,果然立愈。鄉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又名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妃宮為我國現存建筑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天后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官府常在此為出海商船舉行祭海大典。媽祖名林默娘,是北宋時湄洲島的民女,據說她出生的時候,遍地生香,瑞光四射,她終生行善濟人,引導鄉人避兇趨吉,后來她為了救護船只遇到風暴的父親而遇難,百姓感念她的美德,尊她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當地漁民出海前都要到天后宮前祭拜。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陽佳節,媽祖父兄駕舟渡北上,西風正急,途中遇到狂風惡浪,船在狂風怒濤中劇烈顛簸,媽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難,親臨救駕,父親救起,兄長與自己身亡,就這樣鄉民贊她quot;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鄉民以病苦輒愈。長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島嶼間,人呼曰神女,又曰龍女quot;。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來微宗賜額quot;順濟quot;為廟名,即quot;濟以順風quot;之意。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筑至今依舊保存完好,而且保留來代構件。正殿占地面積635.5平方米;筑于臺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崗巖石砌筑的須彌座。建筑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致細密,紋飾豐富多采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托木部位有鳳凰戲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女性神廟。殿內油漆用朱地畫quot;暖八仙quot;之一的鐘離及如意相間圖案,其綠地雕彩西蕃蓮及喜鵲登梅圖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圖案作異獸,寓意quot;益壽quot;。殿內礎浮雕,更是琳瑯滿目,八駿、八寶、傅古鳥龍及各種花卉,表現著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這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托,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殿頂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艷,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征,為閩南建筑藝術之一絕。
關鍵字: 豐富多采 天后宮 建筑結構 湄洲島 福祿壽 須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