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霞海寺:最草根戲劇發源地(圖)
詞明戲
特色鄉情 詞明戲
詞明戲的主角或為人或為線偶,每逢婚喪嫁娶或重大事件均請戲班唱曲。明末清初,浙江省余姚縣詞明戲藝人林氏兄弟流落平潭,在蒼霞壟村安家落戶后,以演木偶詞明戲謀生,并衣缽相承,久演不輟。至清乾隆年間,平潭木偶詞明戲十分盛行。
上述人士介紹,每年春節的時候,霞海寺周邊的民俗表演層出不窮,如詞明戲、平講、肩頭格、鐵桿格、臺只、十番、鼓吹等等。霞海寺也因此成為傳統民間藝術的集散地,見證了各種民間曲藝形式的發展。此外,解放前,霞海寺還與臺北的蒼霞城隍廟有密切來往。
關于霞海寺的由來還有一段奇妙的傳說。相傳,元代,莆田仙游興化一帶,有一李姓書生涉水赴京趕考,途經蒼霞壟村一帶。當地原是一片汪洋大海,書生乘船忽遇大風大浪,木船將傾覆。書生立即叩拜天地,祈求逢兇化吉,叩拜數下后果然風平浪靜。書生感慨此處冥冥之中有神靈相助,遂謝恩還愿,在此建立廟宇。而修建寺廟時,李姓書生正苦于無木料搭蓋,一籌莫展之時,海面上漂來數十根木材,剛好夠建寺廟,絲毫不差。建成后,海水漲潮,深入山勢更高處,而霞海寺卻從未被淹沒,安然無恙。
據介紹,1988年,霞海寺成為平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主要由當地村民自發進行維護修繕,還派有專人在寺廟中看護財物。目前,霞海寺還處于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前期起步工作,如規劃修繕寺廟等,以期繼承發揚傳統民間文化,保留歷史遺跡。
關鍵字: 東鄉 發源地 平潭 戲劇 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