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嬰兒滿月及對晬儀式習俗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叫“滿月”,俗稱“出月”。其儀式繁多,風俗獨特,為全國所鮮見。
外婆送家。當嬰兒出生第14天,外婆家要備辦嬰兒的手鐲、腳鐲、銀鎖、童衣、童帽、童鞋等多樣禮物到女兒家來賀喜。其中襁褓一項為必備禮品。同時,還要送產婦必需的營養品,如公雞、番鴨、雞蛋、蟶干、蝦仁、蟲代干、墨魚干、花生油、豆腐皮、線面、糯米、黃花菜、紅菇、桂圓干、紅棗、蓮子、芡實等。有的外婆家禮厚的還備辦盤擔到女兒家祝賀,許多親戚、朋友和鄰居也參照一般禮俗,送禮物到產婦家。
沐浴嬰兒。嬰兒滿月那天,要給嬰兒沐浴(洗澡)。莆仙人給新生兒洗澡稱為洗樂。給嬰兒沐浴的水要用午時草(即端午節留下的菖蒲、牧荊等干草)燒湯,再把染紅的銅錢12枚,俗稱紅錢,放入浴盆(莆仙稱腳桶)中,請福壽雙全的老奶奶替嬰兒沐浴,也有由外婆或嬰兒的自家親人圍著浴盆給嬰兒沐浴。沐浴后的水,請鄰居的四個男童抬出,倒在樹根上,預祝嬰兒像長青樹一樣,根深葉茂、茁壯成長。那12枚紅錢就當作給男童的賞賜。一些地方還把染紅的銅錢分給前來看熱鬧的人們,稱之為“分紅錢”。
剃發畫桃。嬰兒沐浴后,由外婆或福壽雙全的老奶奶用潔凈的剃頭刀給嬰兒剃去臉毫和頭發,只在嬰兒的鹵門地方留下一小撮;最后,由嬰兒的父親用雄黃給嬰兒頭頂畫一個仙桃,以示嬰兒邪氣難犯、健康長壽、聰明伶俐。莆仙民間說小時頭頂沒畫桃,長大后不聰明,易受騙。
嬰兒經過沐浴和剃發后,要換上新的童裝,戴上銹有福或壽字的小帽;一些人家還在小帽前沿上縫著一撮獸毛,以辟邪,還給嬰兒的脖項上掛長壽鎖。同時,嬰兒的母親穿著大紅的衣服。髻上插柏葉,以示長命百歲、母子永康之意。
然后,母親抱著嬰兒到廳堂拜天地、拜祖先;到灶房拜灶公、灶媽,再拜長輩。在場的長輩親友將事先給嬰兒備好的紅包掛在嬰兒脖子上,俗稱掛月豆,以祝愿嬰兒健康平安。經過一番慶賀之后,母親將嬰兒第一次放在木制搖籃里,讓嬰兒安穩地睡眠。
喜分紅蛋。滿月的這一天,嬰兒家都要給外婆家和親朋好友以及鄰居分送用桃紅染煮熟的雞蛋。分紅雞蛋表示嬰兒家很體面。分蛋的數量,視關系親疏而定。一般給一雙(2個)或兩雙(4個)。給外婆的回禮,至少要給5雙(10個)帶回家。在一些農村男嬰滿月時,除分紅蛋外,還要用大米磨粉,拌成米漿后,在蒸籠內一層又一層地蒸成米米果,并用桃紅染在面上,俗稱早起米果。技藝高的在蒸早起米果時,最多的能蒸成九層米果,意即子孫興盛。女嬰滿月時,則分送用大米制成的雄米果龜,預祝下一胎生男嬰。
辦出月酒。莆仙民間嬰兒滿月,一般人家都要辦出月酒。富有人家,婦人若生男兒,更是把滿月之喜當做顯耀門庭的機會。除了大辦出月酒宴請賓客外,還要請戲班演出。按莆田風俗,嬰兒滿月時,一般多請木偶戲演出,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
對晬擇物試志向
幼兒滿一周歲,莆仙民間稱為對日卒。《東京夢華錄》云周歲試兒,亦曰試日卒。
周歲對日卒或抓日卒、抓周的風俗,古已有之。據《顏氏家訓·風操》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一歲)為制新衣,洗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珠寶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齊,致 享焉。
莆仙民間對幼兒周歲抓日卒十分重視,其禮俗也十分隆重。因抓日卒試兒志向,確實牽動了不少父母的心。
幼兒周歲那一天,外婆家送來幼兒的衣飾、鞋、帽和車椅轎等賀物。母親抓緊給幼兒穿上新衣,戴上新帽,然后抱著幼兒到廳堂去抓日卒。
廳堂的中央地上置放著一個大竹盤,俗稱“大笠盂”。大笠盂內放一個百眼竹篩,俗稱日卒盤。其中放著書本、毛筆、錢幣、印章、剪刀、鏡子、量尺、小秤子、算盤、染紅雞蛋、紅米團、紅米果龜以及小玩具等物品。這時,母親小心翼翼地把幼兒放在大笠盂內,供幼兒抓取,以預測幼兒未來的愛好、性情、志趣、職業、前途和命運。這種做法和想法,盡管有些迷信愚昧,但卻反映了許多父母對兒女的祈盼。這些父母認為,如幼兒先抓書本,就預示孩子將來聰明好學。先抓算盤,就預示孩子將來善于經商。如先抓紅米團、紅米果龜,說明孩子健康長壽。小女孩如抓剪刀、量尺,說明長大以后善理家務。如果先抓玩具,那就說明這個孩子以后貪玩。
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就有抓周的描寫,賈寶玉抓周時抓脂粉、釵環之類,因此賈政罵他將來必是酒色之徒。這種荒謬的想法和做法,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其實,抓周或抓日卒只是原始古人征兆的一種迷信落后的殘存。這是由于古時醫學不發達,生活水平低,孩子不易養大,才產生出許多保育風俗。
幼兒抓日卒的儀式結束后,即行祭祀祖先,禮拜父母長輩。然后由幼兒家分送紅米團、紅米果龜給鄰居和親友。富裕人家在幼兒抓日卒時,還請戲班或木偶戲演出,并備辦酒席,宴請親朋好友。
關鍵字: 嬰兒出生 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