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安溪
安溪地處戴云山脈東南坡。雄起于閩江南岸的戴云山奔馳三百公里而來,注定要給安溪留下些什么。這里到處是千米以上的山峰,像是一個個石頭的巨人,不約而同地走到一處岔口。它們仿佛看到了東南方向的大海,于是在一剎間停下了南行的腳步。 我曾從永春的橫口進入安溪,一路經過劍斗、湖頭和蓬萊諸鎮 ,而后上清水巖。道路在高山峻谷間盤旋穿行,那山或壁立萬丈,或危巖若傾,一副威嚴逼人的氣勢;水清則清矣卻急湍迸射,呼嘯有聲;在險峻的山水間,濃密的森林重重覆蓋,如疊錦堆繡。 不僅僅是山川雄奇秀美,安溪的文物亦可圈可點。安溪得名于那條宛轉澄碧的藍溪。唐代這里叫小溪場,置縣則在五代末,當時取名“清溪”。宋宣和年間方臘在浙江清溪起義被鎮壓后,“清溪”便更名“安溪”。佛耳山下有宋時所建的詹公祠,紀念的是首任縣令詹敦仁,至今香火不斷。 宋代古剎清水巖矗立在一座千米的高山峭壁上,那一字排開,而又層疊聳立的廟宇,就像天上宮闕,擎天拔地的氣勢不禁讓人目奪心搖。將巖壑之險化作亭臺樓閣之勝,非大手筆莫為。而細看,三層廟宇的排列竟似“帝”字。清水巖,讓世人從此仰視。 城南的文廟,前濱藍溪,背靠鳳山,山光嵐色,交相輝映。它是江南現存規模宏大且保護較為完整的文廟之一。這座始建于宋代的文廟,歷盡千年滄桑,洪水淹過它,大火燒過它,倭寇毀過它,但屢毀屢建,而且愈建規模愈大。它集石雕、木雕、磚雕、剪瓷堆塑之大成,完美精湛的工藝,使之成為建筑史上瑰麗的一筆。 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時,曾到安溪游玩。他覺得安溪縣治所在地鳳城的山川形勝,可比南劍州(南平)。他進安溪,走的是古驛道,途經官橋鎮。在那里,他被水石相搏的壯美景象所吸引,留下“中流砥柱”的題刻。 南安和安溪各有一個官橋鎮,兩座官橋其實相隔不遠,它們都是古代驛路的見證。南安的官橋位于福廈路旁,知道的人大約更多一些。而安溪的官橋,也是一座重要的集鎮,安溪茶廠就設在這里。 官橋有座犀山,名不見經傳,隨萬山起伏。犀山的好處在于它的原始和野趣。這里保存了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戴云山不知什么時候悄悄地在這里經營了一個樹木的樂園。犀山有座獨具特色的石寨,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石寨為方型,占地兩畝多,外墻以花崗巖砌就,墻高7.5米,厚約3—3.5米。石寨建有三門,正門“仰圣樓”,取東北向。這座與當地建筑風格迥異的石寨,讓人遐想無限——為何建筑這樣風格的石頭寨堡,是何人所建,文字無考,這給犀山增添了一層迷蒙的色彩。 石寨附近的關帝廟也很特別。廟為兩層石構建筑,規制很小,形似炮樓。供臺上沒有塑像,只有一副對聯。在河西走廊旅行時,我看到過很多這樣的小廟,它們大都是邊地駐軍或流戶移民所建。犀山益林村的戶戶人家都在門楣上寫著“武威衍派”,他們的先祖可是從河西遷來的? 從犀山下來,天色突變,一場豪雨不期而至。我們在官橋鎮休息,得以品嘗鐵觀音獨有的芬香和神韻。剛焙制的新茶,清香撲鼻,注入滾水,則條條舒開,如一位位妙齡女子展袖起舞。于是,我們輕輕啜飲,細細品味著茶香,品味著獨特迷人的安溪。
關鍵字: 東南 安溪 戴云山 清水巖 蓬萊